今日感慨:为何不做大学排行榜?


    这一阵媒体上有人对武书连因涉嫌收大学的钱而产生的大学排行榜的公正性提出怀疑,也有人问我零点为啥不做一个公正的大学排行榜。中国大学排行榜一向受人之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大学排行榜有一个根本的局限,那就是数据奇少,得到的数据本质上多又由大学自己提供,既与虎谋皮,则任何的排行榜就会排得不伦不类?而且别看大学是个公共机构,但大学的实际数据其实公共透明度非常低,而大学出于对付政府评价、社会压力、招生竞争性的目的,很难公开与客观地提供自然数据,得到没人加工过的大学数据难度巨大。

    通常在必要而又难以获得数据的领域,要获得高质量的数据需要在公共预算或公益基金的大量投入下由独立机构进行分步骤、多方法、细致的探索性发掘与系统性研究,而目前在中国高校数据领域既无适当的公共政策投入(与大量的大学城投资比较,大学的研究投入实在小得可怜,高校越来越象一种特别的地产开发商)或者公益基金投入,偶尔政府有所投入又会重归高等教育系统内机构自己研究,教育系统内部一番交互勾兑之后得到的数据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好的排行榜,无论是城市、财富人物、企业排行榜等指标均相对单一,因此高校排行也并非绝对不可进行,在今日行政化数据或组织化数据得之不易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外部数据进行单一排行,比如要使用富有见识及使用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总监对各大学学生适用性排序;可使用初就业半年内学生薪资水平进行学生市场地位的排序;对公众认知水平进行的大学知名度排序;基于对中学考生选择意愿的考生认可度大学排序等等,但是今天大学排序领域已然成为一个无公信度领域,任你从什么角度新增一个排行榜,纵然其自然、客观、单纯,但其结果也必然难免与其他泥沙混为一同从而被人口水淹没的下场。

    排行本是一项研究,好的排行需要在公正立场、公开标准、公认方法三个方面广为公众认可:其一是由非利益相关者且能充分避免瓜田李下者操作;其二是排序标准能基于不受排序者或被排者的偏好与意见的公认指标;其三是使用可重复可验证的科学方法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排序。违反其一,则排行榜的基石就被摧毁了。而目前,纯以技术而论,做到这三者并不难,但以支持条件而论,同时做到这三者几无可能。因此,中国的大学就任大学们去折腾一阵,排行榜则不排也罢。

 

 

昨日场景:主持本年度浙商大会之浙商五百强发布和浙商发展论坛。有陈志武教授、许小年教授并宗庆后、楼忠福、郑永刚、梁信军等企业家参与。

 

今日小诗:

异乡

 

泉涌在我面前飘荡,

白马在啸,

长鞭在扬。

天池在你悠然的梦乡,

几只鸟在语,

几朵花在香。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笼蒸三芋

选择一寸到一寸半长的芋艿头半斤洗好晾干,山药半斤洗好切成寸段晾干,小马铃薯半斤洗好晾干,用蒸笼或者铝蒸锅蒸四十五分钟至熟。用砂糖和椒盐各一碟,供去皮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