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最终是个分配问题。但是要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前必须是观念的趋同,即,人民收入的增加是经济可持续的必要条件,要从根本上保证创造财富者的得到应有的财富。
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很大。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关系到安定和谐,但一定要公平‘公开的改,让基层工人说话,才行,我们才有希望得实惠。,“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2008年分别举行了四次内部征求意见讨论会,组织有关部委官员和学者,进一步论证和修订改革总体方案”。分配改革方案完全是庙堂智慧和精英思维,突然间就冒出来了,群众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这样的方案是不是一种“权力审美”,会不会产生利益保护主义倾向以及思维局限性?没有草根阶层和低收入者的声音,总是一种遗憾!
收入分配制度之所以需要改革,是因为我国目前行业之间、区域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存在着诸多不公和秩序混乱的现象,对低收入者造成了伤害。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目前中国居民基尼系数已超过零点四五的红色警戒线,“二十多年前,中国几乎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而现在收入的差距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比如垄断部门电工的月工资可多达上万元,而外来务工人员待遇总摆脱不了“经济洼地”。还有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收入多减无增等,削弱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加大了群体断裂,对深化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种种不利影响。
所以,国家一再强调“让低收入者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为了解决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存在的矛盾多、问题复杂等遗留问题,有关部门更应取信于民、问需于民和问智于民,充分调动各阶层的思想智慧,进行充分博弈。人多智慧多,理不辩不明。如此,既得利益者就不敢继续推行“个人利益保护主义”,特殊利益阶层就无法推行“利益法制化”,垄断行业高收入者就不能继续凌驾于国情和民生疾苦之上,收入分配环节存在的诸多不公才有望得到遏制。
之所以强调草根意志,是因为这种改革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既得利益者总会为利益进行“反噬”。比如针对工资增长机制,有些政府和企业就大喊“涨薪威胁论”。江苏省副省长吴瑞林在基层调研时,追问企业主为何不给职工涨工资,一旁的地方领导帮腔道:“工资标准高了怕影响投资环境,把好不容易招来的投资者给吓跑了。”还有人说现在涨工资会加速企业倒闭,过分放大了涨工资的负面效应。所以,清除收入分配不公,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最有效的助动力。群众理直气壮的质疑责问会汇成浩荡的话语潮流,对不良利益形成围攻阵势。
问计于民、开门立法已成了政府行政常态,教育部的《教育纲要》问计于民,卫生部医改方案多次问计于民。事实证明,官民互动不但不会影响决策难度,增加决策阻力,反而会因为重视民声、吸纳群众智慧而使决策质量得到提升。我们大可以放宽心聆听群众心声,而不要搞自以为是的闭门立法。
新京报: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能否公开征求意见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