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难点:让学生体会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梗概,简介背景。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略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由汶川大地震谈起,过渡到1994年美国大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师板书课题,生读。
二、出示学习要求,听课文配乐范读。
(一)出示要求,齐读。
(二)听读,思考。
三、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四、课文学习。
(一)父亲的“了不起”。
1、读文思考讨论: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说他们了不起呢?(生默读课文)
2、导语:那如山的父爱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3、品析句子。
出示句子:
“他挖了8小时、16小时……血迹。”
(1)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句中的情景,共同讲述。
(2)你知道36小时有多长吗?(用心算一下)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呢?
比较句子(屏幕出示):
“他挖了8小时、16小时……有人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比较句子,体会挖掘的艰难与漫长,及父亲的执着。
指导用低沉又坚定的语调读。
4、父亲为什么一直能坚持下去?
(重点引出那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用书中的语句回答)你感受到什么?
5、句式填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出示句子:多么 的父亲,多么 的父亲,多么 的父亲。(生答)
6、其他的父母是怎么做的?这位父亲真的“失常了”吗?(生答)
7、分角色读“消防队长”、“警察”的话。
8、小结,引读“不论发生什么——”。
(二)儿子的“了不起”。
导语:将目光转向儿子,父亲执着的挖着,结果怎么样呢?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了瓦砾堆底下付出了孩子的声音(引读)——
2、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儿子呢?从哪里能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
3、出示第16自然段文字,生读,讨论。(孩子的坚强、勇敢、沉着)
4、出示第23自然段,生读,讨论。(孩子的无私与信任)
此时,你想对阿曼达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5、指导用惊喜的语气读最后一段。(大屏幕出示)
再读,加深体会。
五、听歌曲,教师小结(屏幕出示)。
奇迹的名字 叫父亲
奇迹的名字 叫父爱
奇迹的名字 叫依赖
生齐读两遍,教师旁白。
六、听音乐《从不放弃》,教师总结全文。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