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的学术期刊,还会走多远
夏余才
昨天下午,杨伦没有刻意回避“抄袭”二字。在杨伦眼中,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小博士生”,找知名教授联合署名发表论文,是学术圈的潜规则。抄袭被曝光,很大原因是这篇论文意外地发表在《哲学研究》上——这份杂志太出名了。(6月17日新华网)
当许多人在谴责“抄袭者”时,却往往忽略了抄袭之文能够出笼的刊物。作为一份“太出名”的杂志,为何能将一篇抄袭之文发表出来?难道编辑在其中没有一点责任?正如一些人所言,如果抄袭者杨伦没有找知名教授联合署名,其论文不管写的如之何,都难以在这份“太出名”的杂志上发表。因为这些知名杂志,只是给那些同样知名的写作者提供舞台。
如今,学术期刊大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期刊是给钱就发表。无论你的文章写的有多臭,也无论你的文章是从哪里抄写、拼凑而来,只要你给钱,杂志就给你发表。这类期刊不但是给钱就发表,还会主动的四处招揽生意,在全国各地招聘代理等。这类杂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多多挣钱,多多印刷。一些杂志的厚度,也是随之水涨船高。笔者所知道的几本此类杂志均在短短的一年或两年时间内,由最初的几十个页码,逐渐发展成为了几百个页码。
另一类期刊则不同,其表面上摆出一副清高模样,也似乎不为金钱所动,私底下却是“唯名是举”。只要你的名气足够大或你的职称足够高,哪怕你的文章是一堆垃圾或狗屁不是,编辑们也会奉为至宝将其发表在杂志上。反之,如果你资格不够高名气不够大,即便你文章写的很好、学术价值极高,他们也毫不犹豫将其拒之门外。所以在这类知名度高的杂志上,我们很难看到不知名作者的姓名,看到的都是一些专家教授级人物。久而久之,这类杂志沦为了某些人的“自留地”,沦为了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一种工具。
这两类杂志,一个为了钱,一个取其名。一个向下看,一个向上看。向下看者,彻底地撕去了他们身上的伪装,玩起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向上看者貌似严肃和一本正经,其实和向下看者乃一丘之貉。这正如一些道貌岸然者,貌似清高和神圣,实则其行为并不高尚,内心也并不干净。
未名者找向下看的,有名者找向上看的。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发表途径。有时,若收钱发表的期刊要找个有名者充门面时,花点小钱,有名者大多也还是愿意为之效劳。可见,没有谁和钱过不去。道貌岸然者,同样也会因为钱而愿意偶尔“牺牲”一下自己的“风度”。
而未名者想在知名杂志上发表文章,就需要走“曲线救国”的道路。比如找知名教授引荐或挂上知名教授的名字等。还有些杂志,看似规格很高,但只要你钱出的高,仍然很乐意博得“伯乐”美名,“破格”给未名者发表文章。因此,未名者想上知名杂志露一脸,如普通艺人上春晚一样,没有一个“毕姥爷”从中牵线或拿不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的牺牲精神,恐怕比登天还要难。
学术腐败,总有其腐败的原因,也自有其腐败的土壤和环境。发论文的“唯钱是取”和“唯名是举”,是功利社会里势利的明显表现。它伤害到的,还是真正的学术和学术精神!重名重利,就不可能重学问,更不会重人才。无怪乎一些含金量高的学术论文,不是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而是发表在了国外的学术期刊上;也无怪乎,学术界抄袭风越演越烈,乃至处处皆见和变本加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