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改革不应零打碎敲


  《新京报》的编辑给我出了个题目,并给了两组调查数字,要我对“北京试点取消事业单位公费医疗”这一新闻事件作个评论。看了相关资料,反复斟酌,到落笔之际,我则写下了以上的标题。窃以为,与年初热议的所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一样,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问题也同样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必要这样零打碎敲地一项一项去“改革”。因为“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要重新区分和确定现在“事业单位”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作“一揽子”改革。这项改革应该说已经酝酿多年,现在的问题是择机而行。在“事业单位”的性质没有确定之前,作什么样的“改革”,其实都有点“自作多情”而不符合事物发展本身的逻辑。

  还要说明的是,以上所提的“择机而行”,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来说尤为重要。目前,全世界仍然没有走出“金融风暴”造成的经济低迷,前景仍然迷蒙。要对以“刚性”著称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必须慎之又慎,有关政府部门切勿因政绩冲动而造成大局的被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在社会事业的很多领域,因为政策失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已经被有意无意地“转嫁”于具体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上。社会上有一种情绪,把矛头直指医生、教师等“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试问,当一个社会中的医生、教师……乃至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被泛泛地定义为“坏人”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这其实在潜意识中,就是昔日“反右”、“文化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再者,切切不要以“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为由来进行“改革”:其一,如果政府确实“财政负担沉重”,那么在诸多扑朔迷离的原因中,事业单位绝不应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其二,如今讲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而像学校、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最根本的就是要让专业技术人员以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提供“人对人的服务”。如果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把如此重要的人的因素排除在外,其后果会是怎样的呢?显而易见,学校和医院就得靠多收费来维持收支平衡。不要以一些“大医院”或“名校”为例来作反诘,那是极少数,而与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则是大多数。

  至于网上调查,《新京报》提供的两个网调系统——“新浪”与“雪晖”,调查结果差异很大。譬如,“你对此举措怎么看”,“新浪”的调查结果是“支持,有必要向全国推广”占到78.1%,而“雪晖”仅44.9%;但“反对,现在时机不成熟”,“新浪”是18.8%,“雪晖”是53.7%。究其原委,可能是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而言是“小众”,所以,网调的参与者越“大众”,“民意”就越不利于他们;而到参与者更为“小众”的情境下,“民意”才会偏向他们。

  社会调查是一门科学,不是随便出几个题就能得出有效、可信的调查结果的。至于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因为出题目的人已经偷换了概念,原本讨论的是“事业单位”的问题,而题目中已经换成“机关、事业单位”。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差异太大,讨论政策问题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写这篇文章有些冒险,因为有护“小众”而犯“大众”的嫌疑。但是,我以为,该说的话即使被“拍砖”也还是要说,不能眼看中国社会被这样的“改革”及“舆论”一误再误而至社会分裂。可以说,改革以来,在社会领域,凡以“减轻财政负担”为导向的改革,在90年代及以前,是不得已而为之,可以理解;但到新世纪仍持续,便大多是“不成功的”了——套用对“旧医改”的评价(其实新医改仍未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更为遗憾的是,这也许已经成为有关党政部门的“思维定式”——很危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