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考取公务员原本是年轻人的事情,谁知公开考调也是可以不受年龄限制的。如此,既然重庆市武隆县卫生系统的公开考调未设年龄限制,那么质疑者的声音又是从何而来?又何根据?既然二位前辈才能出众,且经过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奋勇拼杀,那么按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说法,年近花甲“金榜题名”又有何不可?——然而,事情似乎并非如笔者想的这般简单,吴胜银、徐茂华两位老前辈也并非是“学而优则仕”的钢铁印证。在这出新版的《范进中举》闹剧中,网友们的质疑和指责也正是从此次公考涉嫌增加社会成本、诸种“潜规则”而开始的。
吴敬梓先生笔下的范进,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但他众人的嘲笑与奚落中,他仍偷偷赴试,功名表现出了疯狂渴望与追求。然而,吴胜银、徐茂华两位老前辈的境况似乎就比范进要好得多得多了。徐茂华介绍,5年前他在火炉卫生院担任院长,时任卫生局一名张副局长劝说他给年轻人让路,并承诺调进卫生局工作;吴胜银更是表示,今年11月他将退休:“我当初让出院长职位,这么多年工作没出差错,不调是欺负老年人。”——原来其二人都是从卫生院院长的位置上退出来的,且都有调进卫生局工作的相关承诺。由此看来,吴胜银、徐茂华的此次“中举”与范进中举之背景并不一样,他们没有范进之穷困潦倒的经历,更无偷偷赴试的功名渴望与疯狂,而是风光之后的再领风骚,且是志在必得!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于是乎,范进一朝中举却喜极而疯。吴胜银、徐茂华之花甲老朽会不会因“金榜题名”像范进一样喜极而疯,笔者不得而知。但笔者敢于肯定的是,武隆县卫生局“新农合管理岗位”只招收的两名工作人员,且仅有他们两人报名的事实,他们应该是事先晓得。在这种无论考多少分都会100%录取的规则之下,那些始终坚信“公开竞争”和“择优录取”的范进也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知晓的。因此,唯一能够让吴胜银、徐茂华“喜极而疯”的,恐怕就是那种根本无须工作就可以一分钱也不少地享用那份“公务员退休福禄” 的待遇了!
范进中举之后,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但当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时,他马上表现出了虚伪、世故,这从他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等方面也都能看得出来。但与此时的范进相比,我想吴胜银、徐茂华是不会如此世俗的,或者说他们已经没有那份“激情”,更没有那个时运。吴胜银今年已是59岁,150天后将退;徐茂华也已58岁,最多只有将近两载的岁月,况且他们的此次“中举”也就是获得了一个公务员的身份而已。——试想,暮年之车,能有几何承载?无官无印,何人愿意攀附、恭迎?
有人认为武隆县卫生局和武隆县人事局通过合法程序来照顾两位即将退休离岗的“老人”的举动欠妥,甚至认为武隆县这场招考就是一场游戏,既不合情也不合法。但笔者认为,在这个“潜规则”盛行、官官相卫、人际大于法纪的年代里,一切事情的发生都不奇怪!奇怪的是,我等草民为何总是不解风情、不谙人世?!
吴敬梓先生的《范进中举》,是通过范进由屡试不第到一朝中举后的不同境况、际遇、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也生动地刻画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但武隆县卫生局和武隆县人事局这出新版的“范进中举”又是在揭示什么?刻画什么?讽刺什么呢???!!!
(李吉明2009年6月17日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