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我们究竟应该持什么观念?在传统观念里,人生大致分为幼年、上学、工作和退休等几个阶段。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阶段性任务,最多读到硕士、博士学位也就差不多了;之后就是工作,把知识用于实践。这种学习十几年管它几十年的作法,对于科学发展和知识更新较慢的年代自然是可以的。而在当今社会,一些领域的知识以每年20%甚至更高的比例淘汰的情况下,显然就不行了。这一淘汰率实际上就意味着一个人如果五年不持续学习,无论有多么高的学历,原来所学的知识将很少能派上用场,甚至包括认识问题的方法也显得十分陈旧。如此这般,对于学习,我们能够一劳永逸吗?对于人生,我们还能分什么学习阶段、工作阶段、颐养天年阶段吗?
有一定年纪的人小时候大都听说过科学家对下一个世纪的预言,那简直是一个美妙而又神奇的世界。然而现实却远远走在了预言的前面,比如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比当年的预言早得多。还有“克隆”技术,20世纪初的科学家多数料想在下世纪才有突破,实际上并未跨出20世纪。而这一技术随着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很快又成为雕虫小技——时为世界所瞩目的先进技术独领风骚不过三五年。有科学家说,20世纪一百年的科学技术成果超过了过去两千年的总和。可见,不说一个人对自己的专业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就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熟悉的知识,间断几年都会跟不上趟。
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了我们不能把学习当作阶段性任务。学习知识如同赛跑,跑慢了就会落伍。但学习并非高不可攀,不管社会发展多快,我们只要不间断地学习;敢于跟它赛跑,就会缩短距离,甚至跑到前面。有的人把学习看得过于神圣,主要还是受老观念的影响,以为读书人是了不起的人。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人都应该是读书人,即使硕士、博士学位也并不神秘,它只不过是比一般人多读一些书的一个证明。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人并不只为学历而学习,就像许多工余时间上大学的人那样,完全把它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并不祈求一纸文凭。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也确实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价值,近年来“脑体倒挂”不是逐渐被“知本家”这一新词所替代了吗?
学习是终生的事。早在2500年前,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者,不间断也。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已”者,停止也。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如白驹过隙,就更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懈懈。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的:“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做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有人说现代人第一需要是学习。这话有道理,按过去的说法,第一需要是生存。但现代人的生存是与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正能够生存下来并生存得好,第一需要的是知识,正所谓学而优则“生”。重要的事往往也就是需要平常做的事——比如吃饭。学习因其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一件经常性的事来做。
学习本是平常事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