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考验我们什么?


  从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2003年非典、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到今年的H1N1,加上个别地区层出不穷的突发性事件或自然灾害,如汶川大地震、三聚腈胺奶粉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危机之于今天这个世界不再是偶然而是一种常态,任何人、任何企业都必须做好在危机下生存和发展的充分准备。

  无论什么样的危机出现,最后都会在人们的努力下以被彻底战胜而告终,不管有什么样的灾难发生,同样都不会影响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每次危难中,都会有不少人或企业因此而停下自己的前进脚步,无论事后多么有效的应对措施或办法对于他们都不再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当然也会有不少人或企业安然无恙,甚至能把坏事变成好事。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蝴堞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与频繁,面对未来,谁都不清楚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危机或灾难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防不胜防和猝不及防是其最基本的特点,任何个体的力量也都很难阻止这种现象的出现,生、死、成、败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定夺,根本容不得有搞清原由及精心准备的时间与空间,有什么样的“本钱”及什么样的本能反应才是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受用。

  对付非典已经有了比较有效的措施,但这个措施对抗震救灾基本没用,把抗震的快速应急机制用于破解金融危机同样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而非典过后,大家真正提高了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这才是对付未来各种环境灾难最有效的办法,同样在金融危机之后,企业也需要在自己的“本钱”上有一个根本改善,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地总结一些经验与教训,在接下来的其它危机中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今后会不会有类似非典、金融风暴等危难的再次发生,答案是肯定的,但谁都不清楚会是什么及何时发生,无论是市场竞争中殚精竭虑的企业,还是为生活而不断奔波的个人,谁都不会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但也不能对此完全“无动于衷”,最可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不断打造自己的“本钱”,身心健康不仅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应付各种危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同受非典侵害而有不同的命运不是因为贫富、职业或地位的高低,而是取决于身体素质及其免疫水平如何,而金融风暴中倒下的雷曼兄弟也不只是因为不及同行的水平与能力。

  一个人若是到了“行将就木”的阶段,任何高明的大夫和治疗手段只会暂时延长其生命而不能彻底挽求其生命,而一个企业若是“病入膏肓”,即使不出现诸如金融风暴这样的危机,短期内也会必死无疑,神仙都没有办法无力回天,像三鹿奶粉这种把别人的生命安全都不放在心上的企业不倒闭天理都不容,而只靠卖弄那些谁都搞不清楚的金融知识,找一个貌似合理实际上并不成立的噱头,层层包装成各种骗人的花样,以实现为自己圈钱目的的雷曼等公司,其倒闭也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长期在多、快、好、省方向上不遗余力的企业,不知不觉之中都到了需要善待自己的阶段,如同一只只已接近极限的“气球”,不经意间的一个“喷嚏”都有可能冒出一身冷汗,更不用说金融风暴这类环境危难的冲击,这对仍习惯于竞争思维的中国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在行业坐标中的相对优势不等于自己身心的绝对健康,因为二者属于两个维度上的问题,参照标准完全不同,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是不败的根本和致胜的保证。

  如果只在“形而下”把企业机械地理解为一个“做事”的场所或工具,完全按照“最大化”的标准来打造企业这只“木桶”,能否经受得起各种外部冲击是一个问题,自身能否保持和谐、统一而不“散板”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一个“木桶”不只是没有短板,还需要桶板厚度同比例增长、桶板之间严丝合缝、甚至还需要能繁衍出若干个小桶,如果只靠“木匠”修修补补,“木桶”越大、盛水越多,就会越接近崩溃。

  只有在“形而上”还原企业所固有的生命本色,把企业理解为一个沿着某种生命轨迹自动或自发“生长”的有机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或达到“体、用”共进的“双赢”,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先天具有什么样的“核心基因”尤为重要,它决定了企业到底是“瓜”还是“豆”或“什么样的瓜”和“什么样的豆”,后天的浇水、施肥、管理只会影响收成,但永远都不会种下一片豆而收获一筐瓜。

  今天的企业不管是否已经意识到或是否承认这个现实,“核心基因”都客观存在于各自的肌体或组织之中,区别在于大多企业都错把那些非基因的东西当成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真正应具备的生命要素却支离破碎或残缺不全,只有少数企业(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相对健全,因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有的如长在岩缝里“松柏”,任何酷日严寒都不会阻挡其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则像“小草”,尽管永远都脱离不了大地的怀抱,但也会生生不息,而一些则继续蹒跚在“小桶”变“大桶”的过程之中,结果如何大家一目了然。

  企业没有普通生命体那样长期进化和优胜劣汰的遗传基因可以继承,也不存在某种固定的成长模式,一切全靠后天人为地赋予和培养,这是企业这个生命体所独有的“非生物”属性,但也正是这种属性为企业再生或重生提供了现实可能,如何定义和解析企业的核心基因是另外一个重要课题,而面对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难测、越来越复杂的各种突发危机,拥有生命意识和健康观念不能再有半点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