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经联接龙:
李战洪:这样的营销总监我不用
6月16日,适逢帕提欧之事在北京,本应了邀约去“288”参加此次“全经联商学院案例沙龙”,由于要准备北京青年报的一个以“中国的巴登,幸福的小汤山,有爱的帕提欧别墅”为主题的新闻策划,爽约了此次活动现场。因为爽了约,所以尽力在此博文中弥补......
案例概述:
某营销专业人士受邀到某地产企业任职。正雄心勃勃大干一番之际,却受制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一些无形的制约,最终抱负难展,去意徊徨。案例以日记形式详细记录了入职、项目前期准备、方案申报、调整、确定的过程。并提出了当事人的困惑,寻求建议。
案例专题页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8c07f0100dxm0.html
被中体奥园副总裁王哲点名要接龙“全经联商学院案例沙龙”,在北京,利用周末的时间,仔细拜读了营销总监陈国华的日记,以及“接龙第一棒”中建国际副总裁雷越姝的博文(再强大的管理机器也是由人构成的)、“接龙第二棒”王哲总的博文(领导者与职业经理人的辩证关系)。一番思考之后,我的这个“接龙第三棒”决定用“这样的企业需要主动变革,这样的营销总监我不用”的选题方向。
不管一些人是否难以接受、是否引发争议?我这个选题的论述立场、视角观点不会因此而改变。
理由有以下:
一、关于“京建集团”这个企业:(这样的企业需要主动变革)
1、恐龙企业
看到“京建集团”的这个案例,我再次想起了“恐龙为什么灭绝”的故事——恐龙被淘汰缘于过程长、反应过慢。恐龙有一个庞大的身子(复杂),一个长长的脖子(周期),配上一个小脑袋(判断),刚好和这个集团的营销动作设计、方案决策的“恐龙结构”不谋而合:方案形成过程(恐龙庞大的身躯)、经过向上传递(恐龙长长的脖子)、到达董事会决策(恐龙的小脑袋)。
2、专业化管理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善于把握“机会制胜”的第一个阶段和利用各种土地、资金等“资源制胜”的第二个阶段都已经过去。经过2008年行业大调整后的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了依靠企业“能力制胜”阶段。
我眼中的开发商的制胜“能力”,一看是否“精细化管理”;二看是否“专业化运作”。
从“京建集团”的案例来分析,这是一个“残疾少一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注重“精细化管理”,忽略了“专业化运作”。
只片面强调的“精细化”所谓的管理而远离“专业化”运作,京建集团的这个企业的能力“残疾”凸显。主动变革,成为“正常健康人”,是京建集团能否可持续发展而不得不面对、又必须去翻越的一座山。
二、关于 “营销总监陈国华”这个人:(这样的营销总监我不用)
1、陈国华不专业
在中国地产营销界,一线营销操盘手有这样二个特征:第一是地产营销人的专业很杂,各个专业口都能进入地产营销界,加之这个新兴的行业又缺乏自己的标准,人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第二是新人辈出,各领风骚两三年然后就沉寂了,主要原因,还是这个行业的很多“营销总监们”太功利、太浮躁。
专业的不对口,以陈国华为代表的营销总监们就无法“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专家”。
无法成为岗位上的专家,就不得不借助外脑,利用广告公司做项目的营销推广方案,只能说明自己的能力有限,因为最了解企业、最了解项目的还是自己。营销思路、方案的设计还得自己来完成,广告公司的主要职责就是把项目操盘手的思路充分表现出来。
无法成为岗位上的专家,企业的董事长、总裁也就难以在自己的企业实施房地产企业的“专业化运作”,怎么办?董事长和总裁们就会不断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以弥补“专业化运作”不足。
因为此,京建集团出现“集体决策”和“外行”指导所谓“内行”的情况就会经常出现,就是因为陈国华不能在自己把关的专业口上实现专业统领。
我认为,京建集团在案例中出现的情况,其实是陈国华这位营销总监的“专业能力”不足所造成。一直认为:过分依赖广告公司的地产公司营销总监不是一个优秀的营销总监!
2、陈国华不懂“营销方法”
从陈国华“有些哭笑不得”的日记中,除了感觉到陈国华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外,我还注意到了三个细节:
一是陈国华就在与京建集团董事长沈傅雄聊工作时的诚惶诚恐。没有了专业就没有了底气,而底气来自于专业和能力。
二是“第五次集团整体讨论会(京建集团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经过第一次会议讨论后,我和广告公司分别针对4位老总的意见做出了8套不同的方案”;
三是“第一次董事会讨论方案,沈董事长说了一句话:定位过于炫富,不符合国企身份。于是,整个讨论会变成了一场批评会”;
仅仅从这三个细节,我可以准确下一个结论:陈国华不懂“地产营销方法”!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营销总监,在制定营销方案、设计营销动作时,必须遵循以下五个原则(要领),必须按照排序,循序渐进(先满足1再满足2):
1、营销方案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品牌战略、经营战略、管理战略、商业模式相一致的原则;
2、营销方案效能最大化的经济性原则;
3、营销方案与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相适应原则;
4、营销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原则;
5、营销方案的差异化原则(差异化是项目避开正面竞争和建立新规则的重要手段);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正是营销总监陈国华因为不懂“营销方法”,所以经常“有些哭笑不得”、所以“和广告公司分别针对4位老总的意见做出了8套不同的方案”、所以“定位过于炫富,不符合国企身份”,方案就是无法在高层通过,屡屡贻误战机。
所以我始终认为:敬业不等于专业,陈国华不是“营销问题解决方案提供者”,也不是一个真正的营销操盘手,更不是一个好的营销总监,最多只能算一个“营销管理协调者”。
所以我认为:陈国华这样的营销总监,我不用!
在北京小汤山完成此文,已是凌晨1点。“全经联接龙第四棒”我请山东文华园住宅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孝博士接写下文。 王博士,多沟通与联系!
案例导读:
京建集团营销总监陈国华的流程日志
距离开盘仅剩14个小时,京建集团营销总监陈国华突然接到了均价下调1000元的命令。这并非偶然。近半年来,这家立志于精细化管理变革的大型国企,自上而下践行着“工程管理式的流程”,却在云天华城的营销上屡误战机。问题到底出在哪?陈国华不由翻开了自己的工作日志……
2009年2月9日,大晴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也是我正式加入京建集团的第一天。从一家上市私企跳到这家老牌国企,此前确实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在这个市场寒冬期,加盟资金实力及背景雄厚的国企,显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了一单保险;但另一方面,国企管理效率低下以及市场反映迟缓的通病,是我所顾虑的。
京建集团总经理赵康告诉我,集团正开展一项精细化管理变革,以求获得更加市场化的活力,这也是他力邀我加盟的原因。这家建筑工程出身的房企,在今年年初提出了“工程管理思路”的变革理念,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春节前三次会面,以及每次赵康叙述集团管理变革规划时的激情澎湃,最终打动了我。
我的职位是集团营销总监,上马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云天华城。这是集团位于北京东五环的一个120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也是京建集团管理变革的首个试水项目,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对此,我颇有些诚惶诚恐。集团董事长沈傅雄特地在上午到我办公室聊了近一个小时,他鼓励我保持以往的工作习惯,“大刀阔斧地干出点名堂”。这位年近60的老干部在人事管理上确实熟稔,一席话打消了我心中许多顾虑。
2009年2月23日,多云转晴
进入云天华城后,才发现这个项目的营销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项目于去年9月进入开发阶段,但至今未有过任何宣传推广。更为重要的是,项目的定价迟迟没有落定。这纵然有客观原因,一方面是自去年起市场前景甚难预料,集团高层希望多观察;另一方面集团的管理架构经历了大幅调整,无暇应对。但我始终认为,营销是一个市场培育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价格心理培育。如果公司自己对价格都没有一个明确目标,营销几乎是无的放矢。
晚动不如早动,营销也是一场持久战。事实上,问题越多,也意味着我施展手脚的空间越大。过去两个星期,我召集合作广告公司和销售代理公司,连夜赶工,快速制定出一套宣传推广方案和定价体系。今天上午,项目公司班子成员对这份颇为大胆、高调的方案表示了一致认同。这让我颇为欣慰,初步感到京建集团自上而下的变革决心。
按照集团新的架构设计,所有项目营销业务全部收权至集团统一规划。这也意味着,通过项目公司认可只是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我将面对集团的“三司会审”。
2009年2月24日,晴
第一次集团整体讨论会议。这有些出乎意料,我没想到一家老牌国企竟有如此紧凑且执行有力的流程管理。而这场讨论会的规模之大更令我始料未及,集团总经理及三位副总全部到齐,设计、工程、投资、财务、市场等部门总监也无一缺席。如果从广义而言,营销确实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链条,但一些无关部门的参与究竟能有多少实质效果呢?
5个小时的会议有些熬人。从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2点,最终会议在赵康的总结发言中结束。由于赵康在会前明确传达了沈董事长“广开言路”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京建集团本次变革的重点之一——整个会议几乎是“百家争鸣”。针对定价水平、客群圈定到案名、推广节奏甚至LOGO颜色,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意见。广告公司老总贾宁私下跟我说,以他多年乙方经验,一些非专业意见并不需要考虑,例如财务总监提出LOGO颜色过深就纯属个人感官经验,而这个部门对方案本身也没有实质干涉权限。但棘手的是,赵康和三位副总的意见都不相同,这恐怕需要重视。我认为他说的很对。
会议结束后,赵康约我到办公室会谈,他自己对这场会议的评价是“虚实参半”。但他告诉我,纸面上的流程一定要走完,而一些好的建议也需要参考,“毕竟这是集体决策”。他针对的仅仅是推广方案,定价体系则已经呈交董事会,调整事宜不必由我“操心”。
2009年3月23日,阴天
这已经是第五次集团整体讨论会了。会议前,我听到广告公司的员工调侃这是“京建集团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让我有些哭笑不得。经过第一次会议讨论后,我和广告公司分别针对4位老总的意见做出了8套不同的方案,我希望以选择题的方式消除开放式审核的尴尬。但是意见依然很难统一,三轮会议下来,仅仅排除了5套方案。一位主管工程的副总,甚至在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与他之前完全相反的意见,我也不好点破。
这距离我第一次提出方案已经过了一个月,也意味着云天华城的项目推广又延误了一个月的战机。这让我开始对京建集团的“工程管理思路”有所怀疑。显然,做工程的思考习惯和做营销的思考习惯有着天壤之别。营销更多是一种感性认知,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逻辑判断,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人生及审美经验提出不同看法,要符合每个人都口味谈何容易?
但这一次,我把握较大,因为我改变了策略,战略上我自己称为“逐个突破”。过去一个星期,我就像民主参选拉选票一般,带着方案逐一拜访各个高层,以商谈的方式达到统一意见。最终的结果如我意料,方案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致通过。这也意味着,我终于可以进入流程的第三个环节——董事会最终审核。
2009年3月30日,小雨
激动人心的第一次董事会讨论。我在台上做了近一个小时的方案陈述后,沈董事长说了一句话,“定位过于炫富,不符合国企身份”。于是,整个讨论会变成了一场批评会,几乎所有高层纷纷就这句定性的意见展开提出了更多的细节建议。会后赵康单独找我谈话,告诉我集团素来是沈董事长说一不二,很多业务方案经他一句话就可能被全盘否定。他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你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但是,我的心情Down到了谷底。我实在没有办法接受,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调整的方案竟然在一分钟就被判了死刑。这或许是我了解、融入这个企业所必须要交出的学费。但是让我更为心急如焚的是,现在距离云天华城开盘只剩下2个多月了。
2009年4月6日,多云
调整后的方案终于在今天的第二次董事会上通过。用贾宁的话来说,是终于“过”了沈董的“法眼”。而最终定下的方案,其实与当初8套方案中的一套非常相似。贾宁又用他“多年乙方经验”来安慰我,说这是“司空见惯”。我自嘲自己“才是乙方”,而他则是“乙方的乙方”。经过这么多轮会议的“轰炸”,我与他仿佛成为多年的老战友。
但是,定价体系方案仍然没有下文。我数次向赵康强调定价与营销的直接关联,但我也看得出来,在这件事情上他亦不敢做主。于是我只好硬上弓,大致给自己定了一个价格区间做营销。虽然这势必会让很多工作没办法细化,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经过过去一个月的洗礼,我逐渐开始了解这个企业的风格。
2009年6月5日,晴转多云
过完端午节,一切都突然顺利起来。云天华城的销售许可证在前天拿到,集团确定6月6日开盘——这是一个吉利的数字。而项目一期的定价方案也在上个月敲定,均价11500元/平方米——这在我看来偏低,但没有跳出我当初设定的价格区间。
而过去两个月的营销工作也已经初见成效,我手头上积累了近2000名客户资料。虽然我并不满意。毕竟按照经验,这仅仅完成了项目营销的第一阶段。
晚上8点,虽然妻子已经打了数轮电话催我回家吃晚饭,但我依然在开盘现场再三检查,毕竟明天将是我的第一份“述职报告”。突然赵康来电,告诉我集团临时将每平方米均价下调1000元,原因是昨天项目在集团展开的内部认购情况极不理想。临时调价,犹如阵前兵变,我不得不立刻赶到赵康办公室。
我对赵康陈述了自己的两大理由:一是内部认购不好卖不代表市场不好卖,因为客户圈层并不一样;二是降价可能会促进成交,但如果增加10%的交易量与不降价的成交总额并无差别。定价策略同样是一种营销策略,房产品与大众产品的定价法则并不一样,如果需求比较刚性则定价弹性较大,调整价格并无必要,甚至可能带来负面效果。
但赵康告诉我,价格体系的制定由董事会安排,“我们只需要保证销售量这一业绩指标”。他说了很多,最终我只能接受,因为他强调“这是沈董事长亲自下的命令”。
(CRB案例以常见的房地产公司管理困境为主题,根据商业场景虚构创作,公司和任务均为虚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