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复兴的三农战略”是应人民网强国论坛的约请做的访谈的记录,本人没有修订。时间是:2009年06月17日
访谈摘要:
●大国复兴显然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对世界经济、政治有影响,对国际和平有影响、有贡献的国家。
●大国这个概念,是一个相对的东西。不能说哪个国家绝对就是小国,哪个国家绝对就是大国。况且从大的历史跨度看,国家大小也是变化的。
●农业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经济结构的变化,最突出的一个变化是两条:一条是农民人数要减少,大量的农村居民要移到城市,第二就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要下降。
●我们的农村改革是以一个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市场化导向的改革特征是什么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给农民自由,让农民选择。
●农村进步、农业增长和我们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有关。但也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简单地说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我们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
●我们土地改革的原则是:明晰产权、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它的主要改革方向就是推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
●我们采取更多的措施,把我们中国的传统农村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农村,或者一部分农村变成城市,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我们才能产生出对民主政治的需求。
●对大学生下农村这件事我们要统筹考虑,不要简单化,不要“一刀切”,要想办法把大学生们用得更好,给他们一个广阔的舞台,不能简单地说要做一个党支部书记,做一个村委会主任,或者让他种几亩地,这是不行的。
●我们的未来,上上下下要不断地进取,要认真地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经济,不能光说加大劳动,要改革,要处理好经济利益关系,解决好我们的分配问题、贫富悬殊问题,尽可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经济搞好。大家深恶痛绝的一些社会弊端问题,要认真地去治理,去消除,比如大家关心反腐败,要认真地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访谈正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来到强国论坛。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欢迎党老师做客强国论坛,首先请您和强国论坛的网友打声招呼。
【党国英】:网友们,大家下午好。
大国就要对世界政治经济有影响、有贡献
[主持人]:党老师已经是强国论坛的老朋友了,今天看到您也是倍感亲切。我知道您在上周日参加了关于《大国策丛书》专家研讨会,并且您也是《丛书》的作者之一,首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心中的大国复兴的“三农”战略。
【党国英】: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大国,什么叫大国复兴,然后才能谈“三农”战略。
大国在不同时代的概念也不一样。现在,一个大国应该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应该对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有影响,对国际和平有贡献的国家。如果我们做这样的理解,中国要做这样一个大国,有些方面我们是不是已经符合大国的标准,有些方面可能还有差距,比如说我们的现代化水平,有些方面就不是很高。但是我们的某些国际影响却比较大。所以大国这个概念,是一个相对的东西。不能说哪个国家绝对就是小国,哪个国家绝对就是大国。况且从大的历史跨度看,国家大小也是变化的。
大国复兴显然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对世界经济、政治有影响,对国际和平有影响、有贡献的国家。
人数少、(经营)规模大、效率高是三农战略的美好愿景。我心目当中的“三农”战略,我是不是也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先讲农业,中国农业应该是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农业。再说一个指标,GDP占国家经济总量的比重应该占5%以下,这是农业。
农民,我希望我们的农民人数减少。我希望全国大概留下5千万户专业农民,不像现在这么多的农民,所以农民人数总量减少,是我们对农民的一个希望。水平、技术上,我们当然也希望它能提高。就是它要是现代化的专业农民,不像现在是兼业农民,可能他以其他为主业,搞农业是副业。
农村,我心中的农村,未来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传统的村庄数量和规模都要减少,同时,有一批小的城市要崛起。比如全国能够崛起一万个,甚至更多的小城市。但是真正的农民居住点,可能数量比较多,规模相当小的居民点。也就是未来农村风光,一眼望去,主要是田野和庄稼地。真正的村庄占的面积不能很大,不像现在一样,比如,乘飞机从北京到广东,一路上看下去,村庄占地比重非常大,可能占到五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所以大量的土地被村庄占了。
我们希望农业是劳动效率高、生产效率高的农业,农民人数少,留下的农民要变成专业农户,农村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农村,我们有大量的小城市,它可以为农业服务,起到沟通城乡的作用。真正在土地上工作的农民,要是少数的,村庄数量不少,但是规模要小。它是一个趋势。
农业问题解决有规律可借鉴
[主持人]:谢谢党老师。我觉得您说的这三句话也是非常好的三点,让我们看到了在您心中的大国的“三农”战略一个非常美好的景象。有网友问到,世界各大国的崛起和复兴也让我们看到了像您刚才说的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农村以及农业发展的很好的前景。您觉得,农业问题的解决其中有没有规律可以借鉴?
【党国英】:当然是有规律的。可以用很多的具体规律来描述农业问题的解决过程。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最简单的概括,恐怕要有这样一个认识。农业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经济结构的变化,最突出的一个变化是两条:一条就是我刚才说的,农民人数要减少,整个国民的比重、国民人口结构当中,农民人数会减少,大量的农村居民要移到城市,这是一条。
第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要下降,世界一切国家都逃不过这个过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过程?随着经济的进步,我们工业的发达,工业给农业的进步提供了很多手段,现代化的手段使我们的农业使用劳动力在减少,农民有了越来越多的机器和其它的技术手段以后,他的劳动效率会不断地提高,这样的话,我们对农民人数需要量就减少。农业的进步最终还是来源于工业给它提供一些技术条件,科学研究部门给它不断地提供技术手段。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开始于农村,农村的率先改革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30年来,随着我们农业大国的复兴,农村的状况也发生了很多历史性的巨变。您觉得,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有什么我们现在可以总结的地方?
【党国英】:去年中共中央开了一届很有影响的会,是十七届三中全会,这个会上对我们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做了六个方面的总结。我自己认为,这个总结非常好,我强调其中的两点。我认为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一条,我们的农村改革是以一个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市场化导向的改革特征是什么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给农民自由,让农民选择。再一条,国家对农村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我们有一个重大的行动,就是取消了农业税,同时给农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比如我们的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普遍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大量的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给农民提供义务教育的费用减免,在有些地方还在推行农村养老诸如词类,以及也给农民提供了其他的生产生活方面的一些资金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这么两点。
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农村和农业发展
[主持人]:现在农村改革依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发展应该是我们发展战略的一个基础。在这样新的形势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的矛盾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党国英】: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我刚才讲了,我们的农村进步、农业增长和我们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有关。但是的确,我们也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简单地说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我们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我们的市场化改革在若干个方面不平衡,产品市场,比如卖粮、卖菜,这个市场的发育比较好,但是,标志市场经济特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要素的市场。我们说要素市场,网友可能有的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是土地要素、资本、劳动。经济当中,必须的这三种要素也要市场化。这三种要素的市场化,我们看到,它的程度不一样。三种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不平衡。
劳动要有市场化,农民进城有一定的问题,比如户口制度。资本要素,我们希望在农村推行金融改革,金融改革刚刚起步。土地要素,它的市场化也有一些问题。所以,深层次的体制矛盾就是市场经济给农村发展提出的要求,又与我们这个市场化程度不够之间的矛盾。
土地改革主要方向就是推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
[主持人]:去年在“三农”问题上,引起了非常热烈的讨论的点,就是土地流转。政府也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然而现在网友感觉到进展不大,您觉得原因何在?土地流转的前景如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推行?
【党国英】:关于土地的一些问题,我在强国论坛上已经谈过。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这个改革的方向已经比较明确。三中全会讲了十六个字,我们土地改革的原则是:明晰产权、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这十六个字,我理解,它的主要改革方向是什么呢?就是推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
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可以说全国的很多领域,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的确到现在,有关方面觉得改革太慢,好象没有见到改革动静。这个问题我们要这样认识,土地改革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牵涉到全局的一个问题,不仅和农业有关,也和其他的行业有关系。这个改革不妨稍微慢一点。我说的稍微慢一点是指有些问题要观察、研究、试点,要取得一些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修改有些法律。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我觉得不要太冒失。事实上,我了解,我们有关部门也在修订法律。我相信,我们对试点工作做出一个好的总结之后,进一步完善法律,可能三年五年的时间能够形成一个新的关于土地管理的一整套法规政策。所以这个事情,我们不要太急。因为它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太密切,看准的要去做,看不准的要慎重。但是方向一定是市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想,我们肯定要改。比如,什么叫小产权,什么叫大产权。市场化的国家听不懂这个话。产权就是产权,产权都要保护,不能说小产权不保护,大产权要保护。这是我们中国的说法。本质上讲,按照我们官方的说法,小产权就是违法,小产权房可能就是违法建筑,这是我们一个标准的说法。但是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们要认真看的话,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深化改革,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像这样一些问题,牵涉的利益关系太复杂,的确短时期内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容易的。
三农问题核心是效率问题、权利问题和就业问题
[主持人]:所以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我们来看网友的提问。他昨天在预告页面下面提出了他的问题。请问党老师,“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要点在哪里?
【党国英】:“三农”这个词语是很勉强的一个提法,虽然我们经常都说,现在中央文件也说,我自己也经常讲,其实这是一个意思。比如我要讲,农民住在农村,主要靠农业来养活自己。既有农民,又有农村,又有农业,是一回事。我们硬要分开,农业、农民、农村。这是很勉强的说法。你说农村问题可能说的是农民问题,说农民问题可能说的是农业问题,说农业的问题可能又是农村的问题。实际上是很不好区别的。
硬要我来区别的话,我要讲的核心问题,我愿意这样说,农业是效率问题,就是我们的农业效率总体还很低。我说的效率指的是劳动生产率。农民是一个权利问题,什么叫权利问题呢?就是农民有一些基本的权利没有获得保障,因此才发生一些别的问题。农村是一个就业问题,实际上农村失业率比较高,可能要高于城市。这个事情说起来话长,我简短说的话,我们农民,特别是种粮的农民,大田作物,种小麦、玉米、水稻,这些农民一年的有效工作日比较短,家里有两个劳动力,要种那么几亩小麦、玉米,一个劳动力就够了,一个劳动力一年劳动的时间不会太长。华北有些地方,平均种一亩小麦要两个工作日就够了。多的话也不是太多,可能三四个、五六个就够。就是说,农民劳动时间不足,就是有效工作日太少。我希望网友们正确理解。绝不是说农民懒。他想勤快,他就那么几亩地,他怎么勤快?
由传统农村转为现代农村才能产生对民主政治的需求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叫“杨再昌”,他说,“三农”的问题和国家复兴之间有着怎样的战略关系?
【党国英】:这个问题也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实际上说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国家要进一步强大,它与所谓“三农”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前面说了,我们国家要变成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我们经济要现代化,政治上要推进民主政治的进步,在国际关系当中,我们要成为国际和平的主导力量。
我的看法,这几个方面都和所谓“三农”关系很密切。关于经济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说了,我们中国经济要强大,我们要大量地把农民转移到城市,我们的农业GDP的比重要下降,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提高,一个农民要能给更多的人提供可销售的商品粮。这是经济上。
政治上,我们都知道,我们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推进我们的民主政治发展。但是民主政治这个东西,我做过一番研究,我有这样一个认识:两个东西很重要,首先,社会需要民主,如果它不需要民主,你在那搞民主就是瞎搞。其次,民主政治搞了以后,它需要民主政治运作、运行的社会基础性的条件。这个条件要不具备,你搞民主政治也可能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让我们社会产生出对民主政治的强烈需求,要创造一个民主政治运行的环境,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和农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传统农村社会越解体,社会对民主政治的需求就越强烈。我们社会越市场化,越专业化,社会的基础设施水平越高,民主政治的运作条件也会越好。
如果概括说的话就是,我们采取更多的措施,把我们中国的传统农村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农村,或者一部分农村变成城市,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我们才能产生出对民主政治的需求。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国家强大,政治的现代化,也和农村社会有关系。如果我们的农村还是《红楼梦》当中那个农村,可能就不需要民主政治,那我们整个国家也不会是政治上现代化的国家。
所以经济和政治一定要同步、协调发展。这是我说的第二个方面。国际和平,我想我们要给国际和平做贡献的话,比如,索马里有海盗,我们派出去的船要有军舰护航,这个都没有问题,我们要参加国际维和部队,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我们自己不要搞帝国主义,我们自己不要有极端的民族主义,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个怎么办呢?也要进行发展,特别是农村发展。这个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往往和传统农业民族有关系。现代化的、分工水平比较高的,特别是卷入了国际分工的现代化的经济体,它就不容易产生出过于极端、狭窄的民族主义。
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中国自己首先要创造一个消除极端的、狭窄的民族主义的社会条件。这是我们对国际和平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好。
“三农”现状和国家复兴对“三农”要求仍存在差距
[主持人]:网友说,目前“三农”发展的现状和国家复兴对“三农”的要求还存在着多大的差距?
【党国英】:我想应该这样说:农村的发展已经有比较大的进步,这个进步突出的标志就是我们国家现在食品的供应基本上是平衡的,也就是我们国内的食品供应是有保障的。前几年,我们出了问题,也不是说我们没有能力生产出粮食,因为粮价的波动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我还想告诉广大网友的是,我们的粮食供应,从长期看都是有保障的。
去年中央决定,我们国家要新增一千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我们这一千亿斤粮食,增产是有保障的。可能三年五年就把这个能力产生出来了。这样一个一万一千五百亿斤,我们形成粮食总的生产能力的话,一直能够满足到什么时候呢?满足到2020年都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我们的农村进步,国民得以温饱,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我们的绝对贫困人口比重下降,这是我们农业的一个根本性的成就。
但是的确像这位网友讲的,我们是有差距。我要概括说的话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农民收入,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低。不是都低,农民收入也有高的,有的比城里人还高。谁高呢?我的调查表明,一年到头工作比较多的,比较忙的那些农民收入高。
[主持人]:为什么反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低呢?
【党国英】:粮食主产区是历史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有大量的人口,最后形成一个局面,人多地少。一户农民可能四五亩地,这四五亩地是富裕不了的。一户农民靠四五亩地种大田作物富裕不了。比如种温室蔬菜,种一些附加值比较高的水果,有可能比较富裕。所以粮食主产区这个问题很突出。我觉得这是农民收入低的一个问题。
再一个问题,虽然我刚才讲到的我们粮食可以满足供应,满足我们国内的需求,但是有麻烦。就是我们生产粮食的代价比较大。我们为了追求亩产量高,我们用的化肥、农药多,特别是我们用水比较多,就是灌溉比较多。农药、化肥和灌溉,对环境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我们灌溉靠地下水。现在很多沿海地区形成海水倒灌。所以沿海地区的人靠抽取地下水来解决饮水问题现在都麻烦,因为可能抽到的是咸水。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不一一说了。这是第二个方面,粮食增产的环境代价特别大。
第三个焦点性的问题就是,我前面说了我们要转移劳动力,转移农民进城,但是转移的约束性因素比较多,不容易。
我自己理解,我们现在讲差距,讲问题,我觉得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我认为比较大的问题。
[主持人]:网友问,我们如何提高“三农”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水平?
【党国英】:我想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也就从大的方面回答一下。
还是说去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我认为它讲的一个主要战略目标非常好,就是城乡要一体化。怎么样一体化呢?这个文件讲到,我们要五个方面统筹兼顾,我们经常讲叫五个统筹。哪些工作呢?大体上是我们要做好城乡规划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市场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以及城乡社会管理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统筹。我们要考虑城乡的一体化,要着眼于消除城乡差别,我们朝着这个方面去努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从发展上讲,也需要有些改革措施。
对于刚才讲的这样一些改革、这样一些统筹发展,我们强调一点,还是要坚持市场化。我可以概括为两化:一个是城乡一体化,一个市场化。
[主持人]:有位网友提到,刚才您回答了“三农”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您觉得,“三农”战略在实施的时候,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党国英】:我刚才实际上已经回答了。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农民收入低,生产粮食的环境代价比较大,以及我们的城市化还有一些政策上的障碍。我想大体上是这样的。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体制上讲,我刚才也已经讲到了,城乡要素:劳动、土地、资本,要素市场还不完善,我们还要进一步放活、进一步健全我们的城乡要素市场。
对大学生下农村要统筹考虑 不可“一刀切”
[主持人]:有位网友问到,现在有很多的大学毕业生,都深入到农村去,并且当了村官,也是给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技术。您觉得这些大学生真的能为“三农”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吗?
【党国英】:我想我们要全面地看这个问题。不要说大学生,在农村的那些农民,他们对“三农”发展也做出贡献,何况大学生呢。
这个问题的焦点倒不是说有没有贡献,我觉得焦点是这样的:这些大学生在什么地方对国家的贡献更大。他大学毕业,学了一些专业知识,特别是他不是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到底在城市的贡献大还是在农村的贡献大,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他去了农村,在农村当中如何工作,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贡献才大。我觉得,恐怕我们是不是要有这样一个认识,大部分大学生,在我们的大学学了专业知识,肯定是要为我们的工商业,为我们的城市经济服务。但是,我们专门学农的这样一些大学生,要为农业服务,这样的话,有利于我们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因为你学农。
但是去了农村以后,还有一个岗位的问题。是不是去做那个村委会主任或者做党支部书记贡献最大,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一刀切”。我个人的意见,我们大学生到农村领办合作社。在我的调查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合作社作用大,但是发展的障碍比较多,条件差,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缺乏人才。所以我曾经讲过,我希望我们的有关部门,在动员大学生下乡的时候,更多地让大学生去领办合作社。前年已经通过了合作社法,合作社发展的规模、作用,远远地没有到位,它的前景非常广大。它不仅会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发挥作用,会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作用,生产资料的流通中发挥作用,它还在农业技术推广当中发挥作用,甚至在农村的社会管理当中都可以发挥作用。如果我们合作社进一步搞大,在进出口贸易当中也可以发挥作用。它的作用非常大,但是,现在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合作社严重的缺乏人力资源。所以我非常希望我们大学生在政府的支持下去搞合作社,我们给合作社贷款,或者给合作社无偿赞助,可以设一些门槛。总体上,我认为对大学生下农村这件事我们要统筹考虑,不要简单化,不要“一刀切”,要想办法把大学生们用得更好,给他们一个广阔的舞台,不能简单地说要做一个党支部书记,做一个村委会主任,或者让他种几亩地,这是不行的。
我们的现代化要进一步向前推进,我们的村庄可能要减少,我们的村庄要消失,我们大量的农民都要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你让他去做党支部书记,过几天你合并了,这个党支部书记做不了了,村委会主任也做不了了。另一方面,我们刚才说了我们一些村庄要设合作社,但是另一方面合作社要扩大,因为合作社的舞台太大了。
去年中央的会议也讲了,我们农村的经济体制叫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个双层经营体制强调的是未来发展集体经济主要是发展合作社,村委会就管一些公共服务,这样一些工作不用我们大学生。但是合作社发展有很多的复杂事务,不要简单看作是农民搞的联盟和互助,合作社可以搞的非常复杂,领域可以非常广大,比如上海就有美国的合作社驻上海设立办事处,土豆协会,相当于生产土豆的合作社。丹麦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它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整个农业的生产、流通、加工,几个合作社基本上就控制住了。一般没有文化的农民,玩不转。不仅要有大学生,还要有我们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要有我们的留洋的海归人士。
我觉得大学生下乡是对的,但是下去干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主持人]:其实有不同的选择,给大学生提供更合适的位置。有位网友问到,您担心基层会把好端端的“三农”政策落实歪吗?俗称把好曲子唱跑调,您会有这种担心吗?
[党国英:]:这位网友说得也很好。我不是担心这个事,这已经是一个现实了,早就如此。中央的很多政策落实得不够,有些是人为的扭曲了,也有政策本身的问题,就是不好落实。这个问题我的确不想多说了。因为这个问题很普遍,网友讲的非常对。
保障不平等、程度低制约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改革和发展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叫“徐二娥”,他说,您对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改革和发展有什么展望?
【党国英】:我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应该继续发展。但是我有这样几个看法:在新型医疗合作发展过程中,的确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补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补的钱,有可能更多地补给了有钱人。为什么?比如看病花了十万,报销六万。如果一个农民没有那四万块钱,他就不敢看这个病,那六万也补不到。这个农民有这四万块钱,他比较富裕,他住院了,他能掏得起自费的部分,这六万国家也能够给补上。所以,这个问题的确是存在的。
但是世界上的事情真是没有绝对的平均,怎么办呢?因为你要完全实行免费医疗就会形成很大的浪费。我们一些病人就会搞机会主义,这个国家财政受不了。目前的做法,总体上讲还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样说呢?这的确给一些农村的农民一些帮助,至于非常非常穷的那些农民,怎么办呢?他可能连账户当中的10块、20块都交不起,原来是50块一人一年,个人交10块,现在搞到100块,100块的话,农民有些地方交的比重更大。这个钱交不起怎么办?我们就用其他的手段给农民补助。如果他真正穷的话,交不起的话。总之这个事情应该这样认识,我们国家、我们政府做这个工作,的确是为农民办好事。我的调查发现,农民对这个政策是非常欢迎,但是的确不能说这个政策是天衣无缝的,这个事情好得很、美妙得很,一点毛病没有。不是这样的。
概括起来两个问题:一个是保障程度还比较低,有些药可能不能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乡一级或者县一级跑到北京协和来看病,行不行?我相信不行。不能陕西的农民病看不好了,都到北京医院去看病去。都去协和看,都不得了。不要说农民了,干部都不能跑到协和看病。所以我们保障程度还比较低,保障过程当中还有一定的不平等的因素,这个基本问题是存在的,但是利大于弊,我们过去的农民不敢看病,有病干脆不敢看。我们现在怎么样?在总的账户当中,农民自己的钱肯定是农民自己花的,比如门诊上花掉的,再有住院,再有大病,国家集体补的资金就给农民很大的帮助。要看到利大于弊。要提高水平,要和城市水平一致,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我们需要努力,需要一个过程。什么事情都要慢慢来,一步一步地做。
[主持人]:网友“第五个马甲”,您刚才也提到了,希望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但是农业人口占国民人口结构的比重在什么水平上是最为合理的?
【党国英】:我希望在30%以下。我也不是乱说,一般城市化水平过了70%以后,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高度工业化了,就是说,它是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我们还希望农民的30%更小。但是,到了30%,咱们国家的水平就很不错了,就要比现在好多了。还有可能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城里人差不多了。如果到了20%、10%,很有可能农民的生活水平比城里人生活水平还要高。所以城市化70%,农村留30%,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简单说,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很发达的国家可以到80%,甚至更多。所以,我们起码要把城市化率提高到70%。我希望能不能用20年左右的时间,搞得好的话,可以适当地快上几年。起码搞到70%,不要说还需要30年或者50年,那就太慢。我希望用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不要折腾,不要发生大的麻烦,我们希望把城市化率提高到70%。
农民工要妥善维护好自身土地权益
[主持人]:我们都说要维护农民工兄弟在城市的权益。但是我们又看到了后面留下的问题。我们有两位网友都问到了,一位网友说,农民工进城后,家里的承包地如何处理比较好?还有一位网友说,农村里如果全家都去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土地和宅基地的房屋该怎么处理?
【党国英】:这个问题是广大农村朋友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可以这样说:按照我们现在的法律,农民进城打工,土地是一定要继续保有的,不能没收农民的地。我们鼓励打工,如果全家都出来打工怎么办?你可以把你的地租给别人种,或者给家里的亲戚、朋友种,一定不要轻易地卖使用权,一定要租给别人,也不要受忽悠,搞什么股份制。就是租给别人种,而且租期也不要太长,五年就可以了。比如我一下子30年承包,以后还要永远承包,我就租给你30年、50年,不要这样,租四五年就行了。
什么情况下你的地就不能保留了呢?大家关心这个事。我们现在的法律规定,你要到城市落户口,而且你的户口不是落在一般的城市,不是你们的县城,落到一些能够设区的大一些的城市,比如北京,北京有朝阳区、东城区,落到社区的这些城市,你的承包地才要交回集体。所以一般转一个户口,农村的户口转到镇上,变成居民户口了,地也不能收,地还要保留,这是我们有法律规定的。
但是我还想跟农民朋友多说两句话,以后完全有可能做出政策调整。就是你到了任何城市落户口,你的承包地都归你承包,你的宅基地归你。如果地方政府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征你的地,需要征你的宅基地,需要拆你的房,都要按法律程序来办。我们的法律还在修订过程当中。修订的情况只能是对农民越来越好,不是越来越差。这是我们国家惠农政策,要在土地政策上有一个突出的表现。
大家看一下北京今天的《新京报》,有一条消息,以后北京市征房或者拆了人家的房,补偿要按市场价来补。我为什么反复强调市场化,我们在征地或者占用宅基地,对农民利益有很大关系的问题上,我们要不断地改革,我们要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走。简单地说,只能对农民有更多的好处。这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制定政策的方针。
大国国民,“大人”需有“大量”
[主持人]:网友问,您能对大国复兴做一个具体的描述吗?因为访谈开始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曾经说到大国复兴农业战略这方面。在《大国策丛书》中是否也有这方面的阐述?
【党国英】:《大国策丛书》收录了一些有影响的学者的一些重要的文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我想肯定他们的这些说法应该对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是有启示的。
这位网友提的问题非常大。我刚才说了,抽象地讲,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政治,对国际和平,有影响、有贡献的国家。当然,大国应该有大的影响、大的贡献的国家。现在全球已经超过200个国家了,有些国家谈不上影响。这次经济危机中,就显示出我们中国的影响。大国有很多因素,我们在一些方面就是一个大国了,谁能说中国是一个小国,疆域大、人口多,某些方面影响也大。但是我们也有小的方面,就是我们现代化的水平还不高,我们还不能说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自己有多少年的历史传承、文化遗产,你要影响别人,别人能不能接受,这都是一个问题。这是我们抽象地说。
要做具体的描述,当然我也做过一些思考。比如我大略测算,按照目前的增长,中国和别的国家增长,实际上在总量上,中国经济已经是第二大国,排在美国之后,我看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的总量上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
再过30年左右,我们在人均水平上都可能超过美国。当然这是一种可能性。那个时候你说我们还不是大国吗?经济总量最大,人均水平,可能比不上瑞士、中东那些小国,但是我们比别的大国强。所以我们做最富有、经济总量最大。我们军事技术水平上去以后,我们可以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外交、军事、国际关系一定要以本国的实际情况为主,我们的外交部长讲,弱国无外交。意思是国际关系当中,本国不强大,你和别人打交道,就会让人有很多不高兴的东西。
我们的未来,上上下下要不断地进取,要认真地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经济,不能光说加大劳动,要改革,要处理好经济利益关系,解决好我们的分配问题、贫富悬殊问题,尽可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经济搞好。大家深恶痛绝的一些社会弊端问题,要认真地去治理,去消除,比如大家关心反腐败,要认真地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我相信我们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才能实现大国复兴的梦想。在访谈快结束的时候,非常真诚地邀请党老师再和强国论坛网友们说几句话。
【党国英】:今天这个话题是大国这个话题,既然是大国这个话题,我想,包括我自己,我们每一位网友,恐怕真的要考虑一下,构成一个大国,这个大国的国民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一个“大人”,不是一个“小人”。我认为这个很重要。我说的“大人”就是大气量,不要动不动就激动,做出一种过度反应,要学习人家,有气量才会学习,要敞开胸怀,向人家学习,然后自己才能强大,做“大人”,我们国家才能成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