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暴利问题


 

暴利,作为一个客观经济现象,已经不时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随着一些行业和一些商品暴利现象不时出现,反对暴利也就成为一个研究话题。然而,为了要作到真正有效地遏制暴利,这就需要我们对暴利的界定、成因和对策等,进行深入探讨。
 
暴利反映了商品流通中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商品的售卖者和购买者,通过市场价格暴涨暴跌,获得超出商品实际价值及其正常波动范围所形成的超常利润。按照这一概括,所谓暴利包括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一是商品的售卖者和购买者,这构成暴利行为的活动主体。这里售卖者有两个经济角色,即直接进入市场售卖自己产品的生产者和专门从事流通而进行贩卖的经营者;这里购买者也包括两个经济角色,即为贩卖而购买的经营者和直接为满足生活、生产需要而购买的消费者,也就是生活消费者和生产消费者。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完成售卖和购买行为后即退出流通,而经营者作为既是购买者又是售卖者,一直留在流通领域当中。暴利就是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这三类经济角色之间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
二是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这构成暴利实现的基本途径。这里的暴涨暴跌,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市场价格特殊运动,即越出市场正常供求波动幅度的价格运动,作为售卖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通过超高价位的暴涨而获得暴利。作为购买的经营者和生产资料消费者,则是通过超低价位的暴跌而获得暴利,前者属于绝对超常利润,是利润的绝对扩张,相反,后者属于相对超常利润,是利润的相对扩张。这两种暴利实现的基本途径,在垄断情况下,表现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三是超出商品实际价值及其正常波动范围的直觉利润,这构成暴利关系的经济实质。商品的理论价格和市场供求价格,都包含着正常利润,即包含在商品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内的利润。超常利润与正常利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超出商品实际价值及其正常波动的范围。市场供求价格是围绕商品实际价值上下波动的。在这个波幅内,生产者,经营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生活消费者追求最少的花费,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然而超出这个波幅,就会形成损伤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暴利,这是社会主义市场所不能允许的。
以上对暴利的经济活动主体、基本实现途径、以及经济关系实质所进行的剖析,是把暴利作为一个客观经济范畴进行的全面考查。在现实生活中,售卖者方面通过市场售价的暴涨,来谋取绝对扩张的超常利润,超出了人们心理和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因而理所当然也就成会引起人们对暴利的公愤。当然,某些自然因素,例如特大丰收年成或者特重自然灾害,都会导致价格暴涨暴跌,从而也会形成暴利。再则,利润的绝对量也不一定巨额,例如某些需求经常而价值量不大的生活必需品,以及某些价值量大而需求不多的日用商品,价格成倍波动,也难形成巨额利润,但它由于暴涨暴跌,并且超越了临界线,因而也会形成暴利。
 
 
暴利作为一个客观经济过程,我们需要分别考察它形成的确认,以及形成的特征,形成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考察暴利形成的确认。确认暴利是否已经形成,要看利润量的变化,是否超越了临界线。从理论上来讲,数量达到一定临界,才会发生质的变化。但从实践来看,商品千差万别,市场瞬息万变,情况纷繁复杂,所以临界线的确定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部门、不同品种、不同档次,是应当有所区别的,但总的来说,临界线的确定要涉及成本,利润及其合理波动幅度。
它的理论公式:部门平均成本+平均利润±合理波动幅度
它的简化公式:市场平均价格±合理波动幅度
这里合理波动幅度,包括三个制约因素,一是差价关系,二是比价关系,三是供求关系。差价关系、比价关系最终都是通过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水平。按照这样来确定的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就是确认暴利形成的临界线。临界线幅度的确定,如是过宽,就会缩小暴利范围,把部分暴利划入非暴利;相反,如是过窄,就会扩大暴利范围,把部分非暴利划入暴利,这对我们反暴利都是不利的。
现在,我们来考察暴利形成的特征。暴利形成作为一个特殊经济过程,它同时具有时间短、速度快、幅度大三个特征,也就是它的短期性、快速性、暴发性。如是时间短、速度快,然而波动幅度不大,从而未能构成暴涨暴跌,这就不会形成暴利;相反,如是波动超过一定幅度,但它时间很长,速度很慢,从而也未构成暴涨暴跌,这也不会形成暴利。这里,时间短、速度快是其前提,波动幅度达到暴涨暴跌即具有暴发性是关键。
我们再考察暴利形成的原因。暴利在我国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是个价格综合素质问题。人们价格管理素质不高、价格心理素质不高,价格行为素质不高。价格管理素质不高表现在两点:一是我们的价格监督还不能普遍形成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价格环境;二是我们的价格监控总的来说还没有灵敏的调节机制,从而给暴利滋生蔓延以可乘之机。价格心理素质不高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者和经营者方面,有些缺乏科学经营意识、行为规范意识、自我约束意识,相反在物质繁荣诱惑下,误把暴利视为业绩,因而萌发着牟取暴利的动机;二是在消费者方面,有些存在着不健康消费心理,例如攀比心理、炫耀心理、迷外心理,不是从现实的收入水平出发,盲目追求高价商品、名牌商品,从而成为被欺诈的挨宰的对象。价格行为素质不高,仍然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售卖者有的受暴利利欲的趋使,欺诈垄断,提供虚假的价格和商品信息,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或者假称削价处理,不按规定明码标价。要么垄断信息、期行霸市、强买强卖,或者互相串通、抬价杀价、扰乱价格秩序。另一方面是购买者有的公款吃唱玩乐,高价挥霍,或者行贿受贿,为私得回扣而乱发实物。有的则是不善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给暴利以有力的抵制,任其暴利横行。正是以上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使得暴利阴云笼罩在人们的心灵。
 
 
反对暴利从根上讲,是要规范人们价格行为,维护流通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我们要防止少数利益集团和某些个人谋求暴利,以安定社会和人民生活,为此要全面探讨反对暴利的对策及有效途径。
第一、加强改革步伐,培育价格机制。我国当前暴利的出现和蔓延,是在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滋生和繁衍的。因而根除暴利现象,只有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完善市场功能,培育市场价格机制,使价格机制以及相关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能有效地动作和发挥其作用,能灵敏地传播价格信号,能充分地制约商品价格,从而防止和抑制市场价格的暴涨和暴跌。这样治理暴利,才能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
第二、加强价格监督,维护价格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让市场来形成价格和调节价格,但这决不等于国家不再管理价格,国家放松对价格的管理,除了控制少数重要商品的定价权而外,其它绝大多数都要采取间接管理办法,主要是给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创造一个价格和商品信息公开透明的良好环境,让购买者和售卖者公平进行价格竞争,同时监督他们价格行为,规范他们定价程序,检查执行申报制度,监督贯彻经营登记制度,计量检验制度,质量检验制度,明码标价制度和群众举报等制度。并要通过多种形式给顽固暴利者以公开曝光,从而形成强大社会舆论压力。
第三、加强价格调控,平抑市场物价。市场规律对价格的调节,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的自发作用以及过度的市场竞争,还会导致价格调节失灵,出现价格失控。因而,这就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来配合,这就是国家对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这种调控,除在非常必要的情况下,采用行政强制手段而外,主要综合运用价格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等间接的调控手段。此外,还要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以及商品储备制度,为有效调节市场物价提供一定物质条件。
第四、加强价格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当前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市场意识都不成熟,从事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心理素质都要提高。要通过生动普及的价格宣传,教育生产者,经营者主动规范自己的价格行为,参与价格竞争;教育消费者正确把握自己的消费水平,树立适度消费观念。同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第五、加强价格执法,惩治不法行为。国家《关于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以及各地有关补充规定早已公开发布,然而光有法规,暴利现象不会自动消除。这就必须建立起一支真正秉公执法的队伍,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治市,对非法牟取暴利者,实行严历惩处,要在经济上对他们重罚,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行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