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撮鸡毛引发的文化救赎


一撮鸡毛引发的文化救赎

——中国首届“正在消逝的文化”影像大赛启动

 

在一个朋友家庭聚会的派对上,一个小男孩的乱蓬蓬、从头顶指向天空,又向下纷披的头发引起关注。

“像只鸡毛掸子似的,”有人评论说。笑声一片,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鸡毛掸子是什么?”头顶着鸡毛掸子发型的那个小男孩忽然好奇地问。

没有人能给小男孩一个清楚满意的解释或描述,众人环顾四周,别说鸡毛掸子,连一根鸡毛也找不到。

这引起了在场的一个人心里的隐痛,他痛切地感觉到,我们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已经或正在消逝。这个人是李翰华,笔名亚丁,法国文学翻译家、诗人和小说家,用法文在法国出过中国题材的畅销书,现在是法国电影学院中方院长。也许是他在法国生活多年的经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让他印象深刻,并引发了他对本民族文化的归根意识和依恋情怀,他对像被太阳晒干的泥浆一样,正在一片片从生活机体上脱落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口头文化,手工艺文化,生活文化和活的孤本祖传文化,等等,都异常敏感。

于是他经常向朋友们提起那撮“鸡毛”引发的忧虑,终于有一个人的心弦被他拨动了。这个人属于一个特殊人群,这群人一般被认为心里只有钢筋,没有琴弦,他们是房地产商人。但这个人不同,他是那种每天不拒绝与任何强酸强碱型人性标本发生化合反应,回到家里就打坐还原的人。很多人性都经不住高烈度利益冲突中六道轮回的倾轧和煎熬,其人性不是熔化,就是碎裂,或者变性、变形,但他,易小迪,据我观察,一直维持他原本的性状。他听了亚丁的诉说,决定赞助他搞一次活动,以期引起全社会对我们民族濒危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于是,有了举办首届“正在消逝的文化”影像大赛的设想,这个设想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认同,也获得了一直关注濒危动植物的伊迪传媒公司的鼎力帮助,所有职员都义务参与筹备和举办大赛启动仪式。在仪式上,法国驻华大使包和帝到场祝贺,他说,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她的举动,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保护濒危文化,将给世界发出一个意义深远的信号,所有的民族都应该珍视自己的文化。

其实,包大使不好意思提到,40多年前,中国发动了一场全民性的文化灭绝运动,对世界的负面影响也很深远。那场运动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是对人类文明犯下的罪孽。我们所有经历了那场运动的人,都有义务救赎自己的罪孽。获得奥斯卡好评的电影《朗读者》,可以被多种角度解读,我更愿意从救赎罪孽的角度来看。故事的主人公汉娜自愿坐牢,为自己在集中营里犯下的罪衍救赎,承认了不是自己的签名;另一个主人公伯格在为自己的懦弱救赎,用自己被录音的朗读。

一个懂得并进行救赎的人和一个懂得并进行救赎的民族一样,是伟大的,至少不会是被自己打倒的。“正在消逝的文化”影像大赛,看点不是谁将获得奖励,而是谁将获得救赎,替自己,或者替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