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需要统一语言


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矛盾”的形式出现在一起的时候,似乎总多于以“统一”的形式出现在一起时候。其表现之一就是:在一线实践着管理的人认为:庞杂的管理理论离自己的实践很远,弄不清楚结构、框架、战略、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跨度……等等与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关系;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认为:不从管理的5个职能说,怎么能将管理说清楚,而管理者不愿意系统地学习(或者没时间学习),又怎样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呢。这样的矛盾,企业规模越小就越突出。

现实是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构成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因此,从中小企业管理的需要出发,减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部分,增加“统一”部分,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卓越的工作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一次有益尝试。

该书给予管理者最直接的帮助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用效益说话。

管理不是为管理而管理,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比如业务管理,不是针对业务员的工作定出些规范就能够叫做管理,更不是将工资“改革”成没有底薪,只有提成,而是要结合产品和市场情况,从业务的模式、流程开始,做出系统的工作内容安排,以及工作方法设计。最终业务管理要用效益说话,而不是管理者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更不是管理者懂得哪些营销理论。

在现场说话。

现场对于管理者意味着什么?虽然有很多种解释,但在更多情况下,现场意味着“限制”——人员的流动性、操作的熟练度、设备的故障、资金的不足、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资讯的失真或滞后……等等,笼统地讲就是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一个方法忽略了现场的限制问题,这样的方法就不能够称之为方法,使用这样方法的结果就是使企业遭受损失。

面对实物说话。

实物对于管理者意味着什么?虽然有很多种解释,但在更多情况下,实物意味着“规律”——直径50公分的棍,不能插入同样50公分直径的空;让搬运工充分工作一天就必须限制包裹的最大尺寸和重量;让业务员不要在第一次接触客户时就“谈交易”将更有利;一个不能够完成手头工作的人,对于其他工作的建议往往会“不切实际”……等等,笼统地讲就是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经验、习惯和规则。如果一个方法忽略了实物的规律问题,这样的方法就不能够称之为方法,使用这样方法的结果同样使企业遭受损失。

围绕方法说话。

有方法才有结果。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要求结果,就同“让老鼠为猫系铃铛”一样,想法将以想法的形式结束,而现状和问题不会有任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