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考验评审员


有个问题一直萦绕于怀——质量奖申报与评审过程中的造假现象。

前不久,有家学校申报区政府质量奖,材料评审得分在40-45%之间,现场评分据说达到50-55%之间。所以加分幅度如此巨大,据了解,源于下列奇怪的活动:

政府高层的“要求”——听说,区领导认为这家学校不错,办学时间长,影响较大,“要求”这家专家组决定不进现场的学校仍然进入现场评审阶段。

学校组织的“补充”——听说,材料评审后,校长做了很多“公关”工作,使得现场评审成为可能。在公开的现场评审通知尚未发出时,该校开始了创奖工作:编制战略报告,编制工作计划,编制满意度调查,编,编……

这样一来,我纳闷了——质量奖现场评审中,依据评审规则,评审员应对评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临时编制的东西,如何能够闯关?评审员的专业性如何体现?政府设立质量奖,本质在于鼓励、引导各类组织推进卓越绩效模式,增强组织经营能力,评审员是政府聘用的专业人员,如何替政府把关,使得质量奖项名至实归呢?

【请勿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