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第一集
开场:有人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需要回忆的战争。这场战争冠以鸦片之名,那么必然要提到一场著名的运动,那就是虎门销烟。那是 1839年6月3日,一场大雨过后的广州虎门,碧空如洗,销烟池旁布满了岗哨,总督林则徐率两广官员来到了虎门。下午2点,林则徐面向大海祭拜,请海神率水族回避,然后传令销烟。顿时鼓声隆隆,欢声雷动,销烟池里升腾里阵阵烟雾。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历时23天。说到虎门销烟,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就是由于这场运动断了洋商的财路,才诱发了鸦片战争,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不是这场战争就不会爆发了呢?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请来的是北师大二附中的纪连海老师。纪老师,您好!【嘉宾介绍】
一、鸦片何以得来华 虎门销烟大背景
主持人:虎门销烟,我们要问了,这数量如此巨大的鸦片烟是怎么输入中国的呢?
嘉宾: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首先咱们需要知道当时大清王朝是个什么样儿的。且说经过了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代皇帝,康熙帝颁布法令“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统一了台湾,平定了三番之乱;雍正广泛实行“摊丁入亩”的税制;乾隆爷时已是人口昌盛,国家富庶啊。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清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国家统一最终完成,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学术文化也趋向集大成,达到了一个辉煌时期,这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呢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也是几百年来的大清王朝的最后的辉煌,从某种意义上说完全属于落日余晖之类,虽然煞是好看,但完全不可长期保留。
主持人: 其实大清王朝所谓的盛世,已经有其潜伏的危机了。只是清政府那个时候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里,干着闭关锁国的落后勾当,把一切洋人、洋物统统据之国门之外,从而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了吧?
嘉宾: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呢,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还有就是从思想上禁锢民众,不让他们接触新的文化和思想,以此来维持统治的需要。另外呢就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的经济根源。
主持人: 正如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所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不过因为天朝所产的茶叶、瓷器、丝巾是西洋各国所必需的,所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让洋人日常所用的益于天朝的余润。这种盲目自大的观念,自然容易使清统治者将国门紧闭了吧?
嘉宾: 是的。还有呢就清朝统治的需要,为了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这些都导致了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主持人: 那么这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意义上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
嘉宾: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得自卫作用。但是呢,这个政策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锁国政策不但不能因此而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由于时代的限制和封建统治的需要,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两百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日益萎缩。清时只开通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清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主持人:说到这十三行啊得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我们在后面的讲述中,少不得它们,十三行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洋行。是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的对外贸易商行,也叫公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
嘉宾: 其实呢十三行并非固定的是十三家。因为清王朝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家洋行于1720年12月成立公行,但是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在1760年的时候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 年公行裁撤,众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自1820 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
主持人: 伴随着禅位钟声,康乾盛世是降下了帷幕呀,接下来是嘉庆,从父皇手中接过这么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该怎样度过他的帝王生涯呢?
嘉宾 :嘉庆在他的父亲乾隆去世之后,仅仅用了十五天的时间久果断地处理了和珅贪污案件,但是顺利处理了和珅贪污案件并不意味着大清王朝度过了统治危机,而恰恰相反,这只是大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开始。
主持人 :这个时候的清朝政府面临着什么样的社会危机呢?
嘉宾 :首先是南方的白莲教,京畿的天理教,东南海上的骚动,采矿的封禁,钱粮的亏空,八旗的生计,鸦片的流入,河槽的难题等先后出现。而在这其中对大清王朝威胁最大的便是南方的白莲教和京的天理教起义。
主持人 :这白莲教啊,是一个民间宗教组织,据传说由茅子元创立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这白莲教是怎样威胁到大清王朝的统治的呢?
嘉宾:清军入关后,白莲教徒以反抗为己任,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从而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从顺治开始,白莲教的活动就已经日渐频繁了,到了嘉庆年间白莲教与地方人民结合,引发了川楚教乱。就是爆发於四川、陕西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嘉庆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才最终将白莲教起义镇压下去。
主持人: 这白莲教起义虽然最终未能危及清王朝的统治,但是规模之大也使得清政府耗费了大量的军费和军力,据统计啊,清政府先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其四年的全年收入,因此国库为之一空。 那么这天理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嘉宾: 天理教起义发生在1813年,天理教其实是白莲教的一支。北京教首林清和河南滑县教首李文成商定于1813年秋起事。由于河南滑县方面走漏消息,李文成被知县逮捕入狱,教众提前起义,占领县城,杀知县强克捷,救出李文成。嘉庆皇帝派出多路人马围剿。北京方面则按时起义,教徒200人潜入城内,由入教太监导引攻至清宫。起义虽然失败,但是一直打到皇宫,也是大清王朝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主持人: 嘉庆皇帝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肩负帝国兴衰,风风雨雨中他竭尽全力,终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中兴祖宗基业。人祸,天灾,嘉庆终究未能扭转大清社稷颓败,抱恨撒手而去。到嘉庆皇帝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时,清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也就是所谓的“嘉道中衰”!接下来就是道光即位了。据说这道光帝是清王朝十二皇帝中国,唯一嫡子继承皇位的皇帝啊。
嘉宾 :道光是嘉庆的第二子,母喜塔拉氏,生前正式册立为皇后。喜塔拉氏,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之女。1774年,乾隆为颙琰册喜塔拉氏为嫡福晋,这年颙琰14岁。1782年秋,喜塔拉氏在皇宫撷芳殿生下一子,名绵宁(旻宁),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嘉庆即位,册喜塔拉氏为皇后。但她没有福气,当了一年零三十七天皇后,便得病死去。这年旻宁16岁。
主持人:嘉庆又是为什么会选择道光作了皇位的继承人的呢?
嘉宾 :旻宁31岁,也就是1813年,发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宫的突发性事件。这年,旻宁随皇父巡狩木兰,因阴雨绵绵,无法围猎,奉命先期回到京师。当林清率领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冲向养心殿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闻变后表现镇定,“急命进撒袋、鸟铳、腰刀,饬太监登垣以望”。【请纪老师解释,以下文言文都请简单白话解释】
主持人 :马上命人布好防线,准备好武器,派人登高查看。
嘉宾 :这时,已经有教民手举白旗,攀墙登殿,靠近养心门,旻宁“发鸟铳殪(打死)之,再发再殪”。旻宁在事件中,还“飞章上闻”,向皇父奏报;“严命禁城四门”,到储秀宫安抚皇母;亲自率领侍卫到西长街一带访查。旻宁在这一事变中的表现,使他在内廷上下威望大增。或赞其智勇沉着,或誉其举措有方。嘉庆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报,即封旻宁为智亲王,他所使用的枪也命名为“威烈”。
主持人 :按这个时候看来,道光的表现也是比较出彩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颇有统治风范,只是为什么等到后来治理国事的时候反而显得平庸了呢?
嘉宾 :道光皇帝继位后,面临着四件大事:一、内政问题,也就是中枢机构的调整问题;二、经济问题,也就是治理河漕问题;三、民族关系问题,也就是回部张格尔的叛乱问题;四、对外关系问题,也就是英国殖民者贩卖鸦片的问题。在道光皇帝眼中,前三件大事是最重要的,第四件大事还不着急。
主持人 :此时的清王朝对内是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虚,民众反清频频;于外西方列强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亦是颇想有一番作为啊。那么他如何解决前三件大事的呢?
嘉宾 :调整中枢机构大员,将嘉庆皇帝时期的重臣通通换掉,组成了包括曹振镛、穆彰阿等在内的新的朝廷班子。接着着手解决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治理河漕。道光皇帝非常关心治河,蠲免钱粮,赈济灾民,疏浚河道。有清一代,漕政“病官病民”,弊端丛生。在漕粮的征收、交兑、运输、入仓的过程中,且不说办漕官员如何贪污中饱、属下吏员巧取横索,就说南粮北运,专恃运河,而运河河道已变得淤浅,一遇大水还成大害,南北运输不能畅通无阻。此时的道光皇帝决计革除漕政积弊,有效地解决漕运问题。
主持人: 道光道光本人生活简朴。热河避暑,木兰秋狝,过去帝王这些耗费巨资的习惯,他都没有,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清廉的皇帝了。那么他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漕运问题呢?
嘉宾:1825年夏,道光皇帝分别给阻挠海运、又拿不出漕运办法的大学士孙玉庭及江浙有关地方官员以革职、降级、调用等处分,改派琦善为两江总督,并任命勇于改革、政绩卓著的安徽布政使陶澍为江苏巡抚,命他们切实筹措海运事宜。陶澍亲赴上海勘察海运的可行性,然后上奏,主张海运漕粮。道光皇帝同意试行,并于上海设立海运总局,由江苏派遣官员管理,在天津设立分局,由朝廷派遣官员验收。海运计划确定以后,陶澍再次亲赴上海督办。1826年春,第一批海运船只,装载漕米一百二十三万三千余石扬帆出海了。海船自吴淞口出十滧,东向大洋至佘山,北向铁槎山,历成山,西转芝罘岛,稍北抵天津,总计水程四千余里。道光皇帝派遣朝廷重臣赴津验米,米色滢洁,且时间缩短,运费低廉。此后,继续由海路运送漕粮。至六月初,江南漕米全部运完。
主持人:道光皇帝实行海运漕粮,当时不失为明智之举,然而,由于各种保守势力的反对,他并没有能坚持实行下去。那接下道光帝做的第三件事又是什么?
嘉宾: 接下来就是平定回部张格尔在新疆发动的叛乱。张格尔叛乱,使回部城镇沦于战火,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战火的浩劫,亦危及了清王朝在新疆的统治。道光皇帝决定遣军入疆平叛。清军仅用五个月的时间,即收复了张格尔盘踞的西四城,基本上粉碎了张格尔的叛乱。
主持人: 这场叛乱平定下来,对于清王朝有何积极的意义呢?
嘉宾: 叛乱平息之后呢,道光皇帝还实行了一系列善后之策,为西部边陲的安宁巩固提供了条件。道光皇帝领导的对张格尔叛乱的平定,无论是对防止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还是对巩固中国西部边疆,维护祖国的完整统一,在客观上都有积极意义。
主持人: 按理说这道光帝调整了政权,治理了水患,平息了叛乱,而且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应该也算得上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了,可问题偏偏就出在道光帝缺乏战略眼光,忽略最该处理的第四件事上,鸦片问题。这下大清王朝的梦魇就自此开始了吧?
二、18、19世纪的中西情势
嘉宾:是的,早在18世纪中叶在英国就发生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从此迅速崛起,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事件,1765年,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新式纺车珍妮纺纱机;17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轮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主持:这是英国,那么其他国家有什么事情发生呢?
嘉宾:其次是美利坚合众国建立。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1783年,独立战争取胜;1788年,第一届美国国会召开;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还有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人权宣言》。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主持: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被现代西方社会看做是《圣经》般的不朽经典,在西方思想史和政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这时起西方社会开始建立起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现代民主政体,科技迅猛发展,经济腾飞,国力迅速增强,人类社会翻开了新的一页。
嘉宾:除此而外,这世界上还有些事值得一书:1755年,俄国建立莫斯科大学;1780年,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1784年,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德国出现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上述事件再加上此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主持:历史行到此处,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英美等欧洲国家昂头挺进新的时代,开始迅速发展。而我们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这个在欧洲人眼里满是黄金的国度,汉唐宋元的辉煌已是过眼云烟,清政府沿着治乱兴亡的历史规律走到了帝国的暮年。更加可悲的是,清朝的皇帝根本没有意识到世界正在发生的这一巨变,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真是让人长叹不已啊。
嘉宾:对。在1793年秋的清朝,当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时,还傲慢地声称“天朝统驭万国”、“天朝抚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说明乾隆皇帝根本看不到西方工业科技的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千古第一全人”的迷梦之中。
主持:从上面的对比我们就看出咱们国家大大落后了。英国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因此从西欧各国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那么,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到底有多强呢?
嘉宾:到鸦片战争前后这个时间,英国每年的煤产量达到3000多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40万吨;机械纺纱业所用的棉花量达到5亿二千多万磅;筑成铁路数千公里。当时英国已有2/3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首都伦敦的人口发展到二百几十万。从对外作战所必需的海军力量看,到1836年时,英国已拥有大小船舰500余艘。
主持:在1588年,英国海军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的霸权,从此英国加快了对外殖民的过程。到工业革命结束时,英国已经在亚非拉美建立了面积巨大的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财富,“日不落帝国”已经巍然成型。但是,此时强大的英国在对待中国时,并没有采取像对待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那些国家一样,采取直接侵略的方式,而是采用贸易通商的方式,这是为什么啊?
嘉宾:1808年,英国兵船就曾经侵扰过中国东南沿海,并且闯入了珠江口的虎门等地。后来英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发动了一系列掠夺殖民地的战争,落后的封建中国,自然成为他们眼中的一块肥肉。不过,还是那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当时的英国殖民者看来,这中国的能量还不是当时的他们所能欺负得了的,所以跟中国,还是来点正常的贸易的好。
主持:那正常贸易就正常贸易吧,为什么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呢?鸦片的输入会给中英贸易带来怎样的变化?英国会因此而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吗?而鸦片又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命运?又有谁会想到这开着鲜艳美丽花朵的植物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呢?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