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若无起色 此轮调控难收长效


           民间投资若无起色  此轮调控难收长效
 
                       鲁宁
 
 
续昨日本栏未尽话头,先援引前日国统局公布的一组投资数据: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9.13万亿元,银行放贷新增7.4万亿元,拿前者减后者等于1.73万亿元----该数字就是4万亿元刺激投资计划在上半年已投入的财政资金。4万亿计划分两年实施,今年大致投2万亿,前期国务院下派多个督察组下各省检查财政资金是否被滥用,结果发现地方配套资金只落实40%。这说明在已花掉的1.73万亿元财政资金中,主要系中央资金。这就意味着,下半年中央财政若要继续保持相应的投资强度,4万亿计划之今年全年的投资额度很可能在第三季度前就被提前用完。
 
上半年投资总增幅33.5%,那么上半年总计9.13万亿元投资是如何分布的?国统局的数据显示:一产增幅68.9%,三产增幅36.6%(其中相当部分系房产投资及争当“地王”的投资),二产增幅29.0%。众所周知,中国乃制造业大国,二产系国民经济“核心板块”,该板块仍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若站在产业升级应对经济危机的角度,照说最该花钱投资的正是这个“核心板块”,但上半年之现状恰恰是最该投钱的板块投资强度最弱。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消费和外贸“三驾马车”拉动,全国人大财经委昨日公开披露,上半年依赖投资拉动GDP增幅达6.2%,占到GDP实际增幅的近九成,也就是说,消费和外贸对上半年GDP增幅(7.1%)的贡献合起来只有0.9%。如此一来,外贸拖了经济后腿姑且不论,消费短腿固然明显拉长,但显而易见的是,高强度投资带来的十分不易的GDP增幅,掩盖了“三驾马车”失衡加剧的严酷事实。
 
上半年“核心板块”投资增幅最弱系笼统说法,进一步细分投资的“所有制性质”问题更大。上半年,国企、集体企业、上市公司、中外合资企业的投资均系正增长,其中国企投资增幅更高达七成以上,惟有外方独资企业投资呈负增长。而不可思议的是,民企投资数据在统计报表中呈空白状,这是统计遗漏么----恐怕多半系“丑媳妇难见公婆”尔。这实际上印证着“国进民退”的忧虑比社会舆论所估计的还要严重。
 
投资如此,信贷也一样。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贷款数字均呈创历史记录的增长,而民企的贷款数字也呈空白状,这也不大可能是统计疏忽,多半系不好意思拿出来晒。
 
本轮经济危机之前,整个“核心板块”抑或说在“中国制造”的“所有制成份”中,民企所占盘子超过70%,就业岗位总数超过80%,税收超过60%,利润超过45%。这就意味着“民企板块”不但占据着“中国制造”的半壁江山地位,更系整个中国经济大盘的“中流抵柱”。长时期来,作为“中流抵柱”的“民企板块”主要依赖“跑量”支撑,由于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受本轮经济危机的打击最大,按理讲,最需通过投资和信贷“双支持”来提升产业能级走出困境,可现实的无奈恰恰是,最需支持的“中流抵柱”,上半年所得实际支持最少。
 
从各国的历史实践看,每次经济危机侵袭,都是各国提升产业能级、调整经济结构的历史机遇期,中国自不例外。的确,从去年11月国务院颁行“救市”之“国十条”算起,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财政与信贷既要用于直接“救市”,更要致力于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能级,也即“救市”既要图数量,更要抓“质量”。否则,外贸需求一旦恢复,“中国制造”固然可继续“跑量”,但效益则依然乏善可陈。这些年,政府、社会、业界、媒体都在强调经济结构不合理,那么不合理所指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笔者以为,首先指中国经济“不经济”。而“不经济”之本质,又数“重数量轻质量”为要害所指。
 
中国经济结构极不合理之痼疾由来已久,若不痛下决心大力调整矛盾迟早会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而中国经济危机,无非是矛盾被提前引爆而已。事至此,缝合疮口乃治标,刮骨疗伤谓治本。倘若光治本,就业是个大问题;假如光治标,长远看后患更大。中央政府政策导向乃“标本兼治”。问题是,中央政府正确决策到了地方再次遭遇“肠梗阻”。“政令难出中南海”----扳子却也不能全打地方之屁股。
 
道理很直白,要让制造业实现低到中、中到高的梯度递升,就要鼓励民营资本直接投资,就要锁定放贷重点于民企。把民营资本之“存量”从股市和楼市赶出来,不在于政策优惠花样翻新,更在于开放市场准入让民资能赚到钱。同理,银行信贷向民企倾斜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放贷风险控制难题----请注意,放贷风险看似民企的诚信度低,实则不然----是民企的贷款用于何处的难题。若贷款用于新开放的高利润行业或产业,银行哪有歧视民企的道理;相反,若高利润行业和产业不准民企进入,而只能在竞争剧烈的低利润行业和产业作重复投资,银行当然要歧视民企。上海银行业内的朋友告诉笔者,社科院研究得出有1万亿“救市”资金进了股市的结论是被大大低估的,其实,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般3个月以内)名头进入股市的信贷资金翻一番都不止......这足以说明银行不缺钱,缺的是风险小的放贷项目......
 
民间投资若无起色,此轮调控难收长效。从短期看,倘若下半年民间投资仍很“瘟”,中国经济就很难说真正“企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