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先起”之虑与“后胀”之忧


中国经济“先起”之虑与“后胀”之忧

――从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说起

 

白 明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上许多重要一些的经济体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衰退,而中国经济虽未出现衰退,但也一度放慢了成长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拿出应对方案,将“保增长”作为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看来,效果相当明显。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其中,第2季度GDP同比增长7.9%,增速比第1季度的6.1%加快了1.8个百分点。

相对于前些年动辄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相比,20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1%或许并不算太高,但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比,中国经济在近期的表现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支独秀。一般认为,美国与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引擎。可是,在第1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1%的同时,美国经济却同比下降5.7%。比较之下,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里外里相差11.8个百分点。除了美国之外,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近期也未见走出衰退阴影。从这个意义上讲,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无疑是较之其他国家“先起”了一步,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出“排头兵”的作用。

在整个世界经济依然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先起”固然可喜可贺。然而,也应看到,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被成功“保增长”,而其中的最关键步骤就是“扩内需”。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我们不想利用国际市场来“保增长”,而是因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国际市场需求规模大幅度萎缩,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明显恶化。据海关统计,2009年上半年中国出口额为5215.3亿美元,同比下降21.8%。事实上,我们该想的办法几乎都想到了,但国际市场形势并不单单由我们说了算,我们充其量只能够去积极适应。

不难看出,现阶段外需对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起到“拉后腿”的作用。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外需减少对上半年GDP增长产生2.9个百分点的负拉动。实际上,如果外需规模没有变化,也就没有这2.9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负拉动,今年第2季度的GDP同比增长幅度理论上应当达到10.8%。再进一步说,如果外需能够保持以往20%以上的增长速度,那么,今年第2季度的GDP同比增长幅度在理论上应当达到13%左右。遵循以往的经验,13%左右的GDP增长幅度足以称得上是经济过热了。要知道,即使在“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幅度也不过只有11.4%,而在实行“一保一控”政策的2008年,中国的GDP增长幅度则只有9%

固然,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环境严重恶化,更多采用“扩内需”的方式来“保增长”并无不妥,毕竟,还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嘛。现在的问题是,“堤外损失堤内补”的代价巨大,在边际效用递减的状况下,刻意针对扩大内需而在政策支持方面进行连续性加码往往效果并不如人意,客观上也会加大相关资源优化配置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保增长”的目标或许能够实现,但“保增长”的质量就很难说了。据统计,2009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下降22.9%,而在39个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利润下降。事实上,现在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讲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萝卜快了不洗泥”,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可能会很多。例如,为了“保增长”,一些地方不仅会低水平重复上马一些项目,而且本身需要关停并转的项目也有可能被人为“缓”了下来。这样做,不仅会造成今后的产品积压,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更加令人不得不有所顾虑的是,不要仅仅看到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上来了,就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事实上,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国家的各种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必要的,无论是下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还是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消费券等刺激经济的具体安排,甚至还有连续下调利率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需求,增加了“堤内补”的机会。不过,在许多人看来,现在“助长”是第一位的任务,暂且先不去管是不是靠“揠苗”了。应当看到,如果在刺激经济的过程中不惜采用“揠苗”的方式来盲目“助长”,到头来很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事实上,上面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所以认为现在较为的经济形势“并不牢固”。现在,为了“保增长”,国家可以加大政策输血的力度,但经济的发展总不能永远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吧。有朝一日,一旦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减小,中国经济会不会像侯宝林在相声《醉酒》中所形容的那样,手电筒一关,人就掉下来?

在对中国经济出现“先起”现象加以思虑的同时,也不得不更加注重“后胀”之忧。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1%,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衣食住行价格齐刷刷地出现下降,其中,属于“衣”范围的衣着价格下降2.4%,属于“食”范围的食品价格下降0.3%,属于“住”范围的居住价格下降3.9%。属于“行”范围的交通和通信下降2.5%。相比之下,受益于国家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2009年上半年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3%

与此同时,2009年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7%。不难看出,越接近下游终端消费,价格下跌幅度就越小,而越是上游饮料供应领域,价格的下跌幅度就越大。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这就是在产品的上下游之间的价差空间似乎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从CPIPPI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近一段时间CPIPPI之间的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从20096月份的情况来看,CPIPPI同比分别下跌1.7%7.8%,后者跌幅比前者大6.1个百分点,而25月份,CPIPPI在跌幅上的差距分别为2.9个百分点、4.8个百分点、5.1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从近期CPIPPI之间的跌幅差异不难看出,CPI的下跌幅度远远低于PPI的下跌幅度,说明从工厂门到消费者家门这段过程中,交易成本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目前来看,无论是CPI,还是PPI,都还是同比负增长。不过,笔者有理由相信,这种状况不可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甚至可以这样说,现在的情况是通胀前的黎明静悄悄。央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分别为24.8%28.5%,均创历史新高,环比分别加快6.1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在如此充裕的流动性面前,国内价格水平的止跌回升指日可待。

迄今为止,在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资本市场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现在的股指已经是本次下跌谷底水平的2倍;也有很大一部分资金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像北京市的五环之内已经看不到每平方米1万元一下的新房了;至于各种大宗资源性商品价格,在投机资本和垄断势力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反弹势头,原油价格已经由最低点每桶30余美元最多反弹至每桶70美元以上,铜价也一度反弹至每吨5000美元以上,而由于中国在大宗资源性商品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并且在国际市场上缺少话语权,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上涨向国内市场传导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应当看到,现阶段国内市场涨价现象屡见不鲜,成品油价格就是其中一例。仅仅从维护原有的合理比价关系角度来看,现阶段CPIPPI的上涨也是存在一定空间的,只不过相对于GDP的“先起”而言,CPIPPI并不是不要上涨,而是要“后胀”。

可以这样预言,假定现有的“扩内需”力度不变,只要出口贸易停止滑坡,CPIPPI一定也会止跌回升;如果出口贸易出现恢复性上涨,则CPIPPI很可能达到通胀的标准;而如果出口贸易除了恢复性增长之外,还能够继续保持一定的“追加”增长,将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涨幅损失补回来,那么,也不能CPIPPI演绎奔腾式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总的来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面对着中国经济,无论是虑及 “先起”,还是忧及 “后胀”,都需要最大限度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