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和他的《黄光裕真相》


李德林和他的《黄光裕真相》

        /邓纯雅

   一座数十层的高楼突然坍塌,在灰飞烟灭之后,人们往往会奔走相告,在恐慌和惊诧之余,还会纷纷猜测,这大楼究竟为何倒下?但仅仅就在几个月后,傍晚的阵雨将大厦倒塌后留下的废墟冲了个透心凉,再从废墟经过的人们,似乎已经变得十分习惯,仅仅偶尔会将这座大厦之前的故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在旧的大厦的一侧,新的大楼已经竣工装修,人们好奇的是未来的故事,是即将成功的种子选手,旧的大厦和它纷繁复杂的往事渐渐就被人们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遗忘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这种本性似乎使得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五年前街谈巷议的唐氏兄弟的“德隆系事件”,换到五年后的今天就成为了黄光裕的“国美乱象”。

同样是荣登富豪榜的枭雄级人物,同样有着复杂的产业链体系构造,同样他们都在资本市场内纵横驰骋,甚至连失败的原因也基本类似,都是由于资金链出现问题,一切的骗局和幻想都开始被一一拆穿,潘朵拉的盒子打开了,飞出来的不是美丽的蝴蝶,而是令人惊颤的黑金内幕。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事件的发生有着众多的巧合,也留给了人们许多的疑问。就像大厦倾倒之后,人们常常会给出一个具体的原因一样,在唐氏兄弟和黄光裕成为阶下囚的一瞬间,人们就已经很少再去关注这样事件背后的种种推动力量,而是仅仅把他们当作冒险失败的商业大佬罢了。虽然胡润的榜单一度被戏称为杀猪榜,但人们往往更加倾心的还是那些留在榜单上的名字,对于其他那些坠落者,旁观者的感受似乎就淡漠了许多。

     对于成功的过分迷恋,和对于失败者的极端冷漠,缺失的似乎是看待问题的一种理性态度,网易的创始人丁磊曾经表示,他很喜欢研究其他企业为何失败,因为仅仅看别人如何成功是不够的,你还需要知道哪些地方暗藏陷阱,哪些地方会将企业推向绝境,他闲暇时候很喜欢研究这些问题。

     对于这一点,《德隆内幕》和《黄光裕真相》的作者李德林其实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戏称自己就是那个废墟中的挖掘者,在夕阳西下晚风萧索之际,依然不放弃对真相和本质的追寻。在外界看来,刚过而立之年但著述已经颇丰的李德林,娃娃脸上不时浮现出浅浅的笑意,形象似乎分外阳光,但他这些年写作的话题却似乎与阳光离得很远,《阴谋》、《高危渗透》、《迷影豪庄》,以及最新的《帝国沧桑》,弥漫着深入骨髓的怀疑论调,让人怀疑在李德林看似平和热情的面容后,有着一颗探寻商界黑幕的勃勃雄心。

     对于这种猜测,李德林似乎并不急于否认,但他也表示,进入这个特殊的写作领域多少有点偶然。2002年从江西师范学院毕业之后,李德林很快进入四川老家的一家媒体从事财经报道,很快由于业务突出,他来到了北京,成为了知名媒体《证券市场周刊》的一名记者。之后由于一次偶然的采访,让当时还初出茅庐的他,感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次采访的最终结果是他写作了自己的成名作——《德隆内幕》。而这本书的出版也使得李德林初次品尝了成功的滋味,短短几个月50万本的销量使得书商们笑逐颜开,而据说后来唐万里本人也曾经看过此书并获得了他的认可。而在众多写作德隆故事的图书里,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曾经表示,《德隆内幕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一本。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在中国众多的财经作家中,李德林认为自己其实属于特别幸运的那种,他认为与其说《德隆内幕》是他潜心研究得到的专业之作,还不说是他看准时机获得的勇气奖品。在写作《德隆内幕之后的几年里,李德林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后来在他其他书中出现过多次,那就是欲望和成就的问题。而这一点,到了和同事合著《黄光裕真相》的时候,成为了他每一个章节都在积极探讨的核心命题。

    他坦承,这两本书其实看似刻意追求,其实缘起都十分偶然,《德隆内幕》是因为一个对知情人的采访,使得李德林获得了一些一时间难以刊登的素材,迫使他继续追问下来,最后对整个德隆系来了一个大检索。而《黄光裕真相》的缘起则更加像是侦探小说了,一个神秘女人的一通电话,事关黄光裕事业的两大推手——政界和法律界的两股力量,在博弈中纷繁错杂的利益关系,理不清剪还乱的情感纠葛,迫使被损害者破釜沉舟,最终通过连锁反应,将整个黑幕展现出来。李德林觉得,和这些他口中的“线人”打交道的过程,让他欣喜的是,他似乎发现自己有独特的深入他人内心的特殊天赋,让他震惊的是,一些所谓的商业大鳄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所知的生存乱象。

  “他们很多人也算是白手起家,也曾经都是苦孩子,某种意义上在年轻的时候,也像我们一样富有理想和激情,但是后来他们在财富面前,似乎一下子就现了原形,他们的贪婪、残酷、疯狂以及最后的溃败都让人们完全像是在看一出大戏。”李德林感叹到,对于这一点,远在大洋彼岸的韦尔奇先生早在第一次和中国企业家深入接触之后,就曾表示:令他不解的是,中国企业家似乎特别不真实,好多人都像在演戏。也许韦尔奇先生在内心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是企业家在中国早已经成为一个虚幻的符号,人们为了给他注入更多的实在的内涵,不惜扭曲自己的本性,使得我们看到一个个金光闪闪的成功人士傲立其中,但似乎这些迷失本性的人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异化,最终忘记了自己本来面目,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环,不断扩张自己的产业帝国,最终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因为,他们似乎忘记了企业家的本质就是要创造顾客,保证企业生存。聪明一世的唐氏兄弟,在大举进入传统行业以后,他们很快发现普通的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并不可能在短期内爆发,其对金融板块的反哺能力十分弱小,在效益最好的年份,唐氏兄弟收购的新疆屯河、沈阳合金以及湘火炬整体的盈利之和也不过2.4亿元。这就好经营果园一样,三年长成,五年结果,七年盈利本来是普通老农都知道的商业逻辑,在资本玩家唐氏兄弟的眼中却被扭曲成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梦想实验田了。而为了构建这个本来支离破碎的贪婪梦想,唐万新作为直接的当家人,想到的最好方法也就是——“地下融资”了,一方面,他不断在资本市场上发布让人眼花缭乱的并购公告、夸大实业整合的绩效,稳定股价;令一方面,他则着手创办和控制了多家信托金融机构,同时在银行、证券、金融租赁、保险、基金等多个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委托理财业务,融资规模近300亿元。但这种模式恐怖之处显而易见,用于支付融资的利息不断上涨,一年高达30多亿元,德隆集团的危险游戏的结果似乎早已注定,只是最终等待那条脆弱无比的资金链何时断裂罢了。有人曾经把唐万新和牟其中做过比较,身为同乡,他们似乎都有着一样的传奇故事和曲折命运,但他们两个人的悲剧共同之处也在于他们的个性,据说唐万新的办公室里挂了一块大匾,上面雕刻着四个大字:“唯我独尊”,同样的,在牟其中眼里,他就是南德集团的真正的“国王”。自信自然是一件好事,但过度的自信往往潜藏着灵魂深处的种种劣根性,比如贪婪、专治、蛮横、封闭和狂妄,使得他们已经脱离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和商业进程。

    对于德隆的故事,李德林认为,也许会被看成唐氏兄弟的个人冒险经历,但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成疯成魔”的也许不仅仅是唐氏兄弟两个人,整个资本市场乃至学界的一致推崇,更让人不由得开始反思,资本市场的种种骗局到底是有一个或两个的“麦道夫”们构成,还是被狂热的人群那无比炙热的财富欲望所推波助澜,然后由某几个所谓的“业界精英”所精心编制呢?

    因此,在调查完德隆事件之后的日子里,李德林开始迷上了研究中国商业史,与他的工作相关,他更是积极开始梳理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他开玩笑说,自己一辈子准备写10本书,本本都要畅销,留给最后写的书就是一本回顾历史的书。但《黄光裕真相》的写作促使他同时开始了《帝国沧桑》的写作,原因很简单,他也许想从故纸堆里找寻一些思路,获取一些内心的安宁,因为从2008年年底,黄光裕入狱以来,他的心就被提了起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又掀起了一场更大的风潮,同时还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也许一个时间写作两本新书,恐怕是一件想起来就殚精竭虑的事情,但李德林却认为,对于中国商业历史,资本市场发展的研究,促使他能够在此次的《黄光裕真相》的写作过程中有了一些全新的思索和视点。

    与唐氏兄弟从股票市场发家不同的是,黄光裕在入狱之前,身上其实笼罩着更为耀眼的光芒,由他创建并一手打造的国美集团,不仅了改变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的整体格局,他自己也从2004年起,连续5年入选“胡润中国富豪榜”,其中三次排名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了,而国美更是屡获殊荣,一些享誉世界的境外财经媒体更把其捧为中国的“百思买”,将黄光裕称为中国的“商业奇才”。从创造商业模式以及实施业内并购的角度来看,黄光裕所锻造的国美系其实有着自己的很多独到之处,在商业角度也获得很大的成功,这些因素使得“黄光裕案”一度被认为仅仅是其个人违法操纵股票市场从而获罪,使得许多不知情的网民对这个17岁创业背井离乡白手起家的前“中国首富”有了一些莫名的同情。使得李德林的《黄光裕真相》刚一成书,就在自己的博客上发现了很多抨击他的帖子。

    李德林认为,这个结果他早就预设到了,毕竟很多时候大众由于缺乏对真相的了解,自然会以为他是想要“落井下石”,“其实早在三年前,警方第一次拘留黄光裕之后,已经开始对他布控,这一段时间一直都在搜集证据。”李德林表示,要写这本书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早已得知黄光裕其实也运用了不少前德隆系的做法,而在国美大举并购整合家电行业,并积极拓展地产事业的同时,其集团内部的资金链早就开始变得日益紧缩,与唐氏兄弟的最终的垮台类似的是,黄光裕发展自己事业也都是靠“借钱”所得,最终也因为战线拉的太长,无法偿清借债而出现问题。

李德林认为,在外界看似光鲜亮丽风光无限的黄光裕的千亿帝国,其实就是一杯泡沫太多的啤酒,仅仅也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尽管国美电器有着不错的盈利空间,但由于其经营模式主要是靠借贷和拖延供货商货款来完成快速周转,所以即便盈利速度再快,也无法填充黄光裕在房地产、股市领域投资所需的高昂金额,这就像是一个悖论。本来从电器零售行业赚到了正常的利润,黄光裕并不感到满足,希望获得超额的回报,就像郎咸平说的那样,他像个赌徒般将资金投入回钱最快的房地产行业和股票市场,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萎缩以及股票市场的几起几落,本来想获取超额利润,最后却发现筹码带的并不够多,赌本却输掉了大半,这样黄光裕再转回头从电器行业下手,收编永乐、大中等行业竞争对手,希望打造称霸全国的家电零售巨头,但收购的过程中由于对手的苛刻条件也使得急于求成的黄光裕只好砸下重金快速收编,这样一来二去,资金链当然一再抽紧,由此灰色的地下融资随之展开,与银行、投资者、证券市场的博弈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富有危险性,而这些矛盾和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原来越刚性,越来越难以挽回,最终结果当然就可想而知。

  20081124号,国美电器突然停牌之后,全国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其中在国美电器总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让李德林一下子想到了四年前唐万新出事以后那个德隆临时取消的北京新闻发布会,不同的是国美电器依然在运转。在李德林颇显神秘气氛的讲述中,他所洞悉的黄光裕真相来自于一个更加神秘的陌生女人的讲述,其中涉及到了一些曾经帮助过黄光裕的政界和法律界的人士,他们之间在利益、感情以及生活多方面的纠葛和矛盾成为了此次黄光裕案的直接导火索,在李德林言之凿凿的叙述中,人们似乎一下子迷失了方向,正像后来《财经》杂志对这本书的评价一样,“这是一个充满瑕疵的首富故事,自然会引发市场关于各种潜规则的猜测”,李德林自己也承认这本书的缘起过于偶然,所以自然一下子很然获得完美的展示。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缺乏对黄光裕本人的了解和深入采访,也许使得写作者必须拥有旁观者的视角来剖析整个事件的进程,这样自然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好在李德林并没有将精力完全放在对潜规则和秘闻的揭露上,还是在后面的几个章节中,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详细记述了近10年以来,黄光裕的种种商业行为和投资决策。从这些更为平实甚至有些枯燥的数据和图表中,我们还是可以抛开那些所谓的“花边新闻”,看到黄光裕作为一个商业冒险者所打造的气势磅礴的商业赌局。走私起家、疯狂并购、操纵股价、大量囤地、非法融资、恶性竞争、灰色交易,也许列出他所有的“七宗罪”并不太难,但要真实记录黄光裕的心路历程恐怕不是现在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最近新闻的焦点已经从黄光裕的个人的命运转向国美电器的未来之路,最新的消息的是美国私人股本公司贝恩已经同意对国美进行最高6.3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交易成功后,贝恩有望成为国美的第二大股东,但未来国美的整体战略是否因此改变还未有结论,所幸虽然负债率超过80%,但国美的商业模式还是获得了许多买家的认可,之前多家投资机构都曾经竞购国美的股份,这一点也许是黄光裕和那些前辈不同之处,他的商业之路暂时停止,但他一手创建的国美却依然存在。

   平生笛里原杯身,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看似短短的流年,不经意间中国商界倒下的企业绝不是少数,一朝深陷囹圄的企业家也不是一两位,盛世狂欢的背后还有很多倾塌的大厦,失败是最容易也是最苦痛的,曾经写就《大败局》而出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对此颇有感触,在他的书中他曾写道:“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中,成功永远是偶然和幸运的,而失败则无所不在。商业,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对企业家来说,失败则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是一件让人遗憾、但不可耻的事情,失败往往伴随着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股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着陈旧的秩序,掀起并发动了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事实证明,黄光裕已经在中国企业史打下了自己的深深烙印,李德林觉得他就是一个热心的记录者,这是他作为财经记者的本能,而写就这些文章的过程,也是他彰显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未来他依然致力于成为这样一个专业的废墟挖掘者,并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