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吸引你,我们的留学生?
盛大林
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高中大学留不住尖子生,企业研究所要不到一流人才;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的这一比例也高达76%,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而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专家大声疾呼:中国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为了吸引海外人才,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还启动了专门的“千人计划”。有专家认为,“根据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人才将大量回归。这是一个转折点。”还有专家认为:“当中国超过美国的时候,人才自然回归。”(据7月21日《广州日报》)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是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为什么人才最重要?电影里没有讲,其实也不用讲,因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才能留住国内的人才,又如何才能吸引外流的人才。
“当中国超过美国的时候,人才自然回归。”这是一句大实话。可是,在中国人才都往美国跑的情况下,中国凭什么超过美国呢?这岂不是个悖论吗?而所谓“人均GDP4000美元是转折点”不过是打了折的“超美论”,且不说中国目前的人均GDP(2008年为2460美元)距离4000美元还有很大的距离,即使这个标准是衡定的而且达标了,人才会不会大量回归也值得怀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就好意思把这个问题留给子孙吗?诸如此类的“等候论”还是收起来吧。
相比之下,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倒是实在一些。比如建立专家库,为这些海归提供较高的待遇、较好的科研条件甚至直接提供行政级别或乌纱帽。但这些措施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首先,以行政手段认定人才的方式本身就不符合人才发现的规律,甚至滋生腐败现象;而且,这种区别对待的办法也是在人为地制造不公平竞争,在照顾海归的同时却伤害了本土人才,这势必加剧人才的外流。同时,“专家库”或“千人计划”的容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有效果,也不过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更重要的是,任何优惠政策都只能改善人才就业或创业的“硬件”,而“软件”对人才更具吸引力——这恰恰是中国的软肋。留学生等海外人才在考虑是否回国的时候肯定要想:我回到中国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吗?我能安心搞科研、凭实力创业吗?我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吗?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中国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越来越像衙门,评职称要走门子,争项目要跑关系,学术由权力来考核,水平以官阶为标准;官场上潜规则盛行,市场中权贵在横行;收入的高低还好说,逆淘汰机制最恼人……这样的用人环境,怎能不让人视为畏途呢?
一位专家用“人往高处走”来解释人才外流的合理性,但他似乎忘了“月是故乡明”的道理。“独在异乡为异客”,即使生活条件再优越,也无法完全抑制回归的渴望。我相信,绝大多数留学生及海外人才是愿意回国的——只要中国的用人环境能改善一点,他们的心就会向祖国倾斜一分。
面对人才外流不断加剧的现状,等待“转折点”是可笑的,“利诱”的功效也是有限的。要打赢21世纪的人才战争,我们必须搞清楚人才最看重的是什么,并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拿什么吸引你,国外的留学生?这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