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由于投资一款名为KODA的私人银行高端理财产品,多位内地富豪分别被星展银行起诉至香港和北京的法院,要求及时还清几千万甚至上亿银行欠款。至此,那些绕开国内监管,在香港开有账户,从事投资(投机)交易的富豪和一些民营公司才正式浮出水面。
KODA又叫股票累积期权(Accumulator),是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交易品种,而且是属于那种风险特别高的品种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基本上是规定不允许其向本国投资人推销的,因此,这一交易品种主要在亚洲进行交易,而且主要是在香港推销给大陆及台、港、澳的华人富翁。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有多位内地和港澳的华人富翁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其中有名的有中信泰富的荣智健因为一款叫作“外汇累积期权”投资引发公司巨额亏损而黯然下台;曾经入围内地富豪榜首位的碧桂园老板杨惠妍,因为与国际著名的投行美林签订股价对赌合约失利而身价大减;就连前香港市政局主席梁定邦也曾经因为投资这一品种而亏损970万港币而被相关银行追讨。
股票累积期权(Accumulator)这种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款带有杠杠性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简单来说就是客户和银行约定购买某只股票的两个价格,分别为行权价和取消价,客户的存款则为履约保证金。行权价一般为该股票市价的85%左右,而且每次买入的量不大,一般每次只买1000股,事实上很多的投资人也正是被这一点所吸引而掉进了陷阱,这些富翁往往以为,区区1000股即便全亏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从而忘记了合约中的风险。这种衍生品交易合约规定,投资者必须每天认购这规定份额的股票,当股票上涨超过一定比例时,一般规定股票上涨3%——5%时,合约则自动中止,这时,投资者就获得盈利,而相关的金融机构则亏损,但这种亏损是很有限的。而当股价下跌时,投资者在约定的时间里(一般是一年)是不能中止合约的,必须继续购买,而且是成倍的购买,即每天需要购买2000股了,而且购买的价格是双方签订协议的那个价格,而非当前已经下跌了的价格,一直要买到合约期满为止。
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其中蕴含的风险,如果标的股票价格下跌的话投资者需要每天买进2000股,一个月假定按20个交易日算,那就必须购买40000股,一年下来就是480000股,如果一股跌10元,那就是480万元没了,而如果跌20元的话,那差不多1000万元就没有了。由于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很多股票跌几十元也很正常,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富豪们去年集体在这上面栽跟头的原因了。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款收益有限,而风险无限的投机品种,特别类似于期权交易。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其损失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只要上涨3%——5%,合约即自动中止,而其盈利则几乎是无限的,因为在合约期满前投资者是不能中止合约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刚好相反,是收益有限,而风险无限。因此,在这样一种交易中,银行其实并不真正的买进标的股票,只需要到时把应该收或者付的资金交给对方就行了。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把这款产品称之为“金融毒药”,更有一个形象的名称,叫“我会迟些杀死你(I kill you later)。
从报道来看,在这一场可以说是对赌的游戏当中,许多投资者只看到了眼前的“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却不知这原是钓鱼的诱饵(即打折的股价),当然也有虚荣心在成份(即私人银行尊贵的光环),因此对“迟些杀你”的游戏规则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最后落入了陷阱而伤筋动骨。这也算是买了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