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军演飞豹战机失事原因预测


 

 
7月22日正式开始的“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前发生一起意外事故,一架中国歼轰-7型“飞豹”战机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坠毁,两名飞行员不幸遇难。
 
飞豹”对外称FBC-1,北约代号为“比目鱼”。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2007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公开展出。“飞豹”缘于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的轰-5和强-5后继机型,是一种航程、载弹量都足够大,兼具歼击机和轰炸机性能的作战飞机。
 
到目前为止,“飞豹”坠毁的详细过程及事故原因仍然不清晰,相信空难事故调查仍在进行中,有关方面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取证及权威认定可能需要若干天。对于飞豹战机失事的原因猜想:两种情况造成飞机失速。
 
坠毁的“飞豹”战机是在准备打击一个地面目标时,在距离地面200米高度突然失控坠毁,并发生爆炸,造成机上两名中国空军军官死亡。俄方初步分析认为,坠机是由机上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而“飞豹”在坠毁前处于“失速”状态。“失速”是指 飞机在飞行中由于迎角超出正常范围,造成机翼失去升力。对于高速运动的战机,在200米高度失去升力是非常危险的。当时“飞豹”正要攻击地面目标,可能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做俯冲准备发射火箭弹等弹药,但俯冲角度大、速度过快,造成飞机失控坠毁;另一种情况是飞机下降到一定高度准备做投弹动作,此时飞行员突然发现高度过低,于是急于拉起,飞机猛抬到一定角度后机翼上方气流异常,升力不足,从而坠毁;还有一种可能也不可忽视,就是近地异常气流造成飞机出现异常姿态,或者有异物撞击飞机或被吸入发动机进气口等,都可能造成飞机出现事故。
 
坠机事故中,最令人感到悲痛的,是两位飞行员不幸牺牲。“飞豹”战机具有良好的座椅弹射功能,那为何飞行员没有及时逃生呢?“飞豹”座舱是串列双座结构,前座飞行员负责操纵飞机,后座飞行员负责领航和操纵武器。俄方猜测飞行员操作失误造成飞机坠毁,但这只是猜测。但无论如何,当飞机出现失控时,机上人员应该是能感觉得到的,飞行员是完全可以选择弃机跳伞,但飞行员没有那么做,说明在最后时刻他们想设法挽救飞机,只是200米下降高度留给飞机校正姿态、恢复控制的时间太少,飞行员没有来得及补救。
 
最后还有一点是坠机反映支持系统不足。低空对地攻击反映出“飞豹”背后的C3I(指挥、控制、通讯、情报)系统支持不足。“飞豹”在演习中缺乏战场伴随的实时指引和情报支持,地面目标的定位信息需要战机自己去获得,弹药本身又没有精确制导装置,机上两人必须要紧张地操控飞机、寻找目标、把握发射时机,这给飞行员压力太多,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从“飞豹”坠毁事件看,各作战单位的联合一体程度仍然不够高。
 
飞豹”的意外坠毁让人沉痛,但这并不能说明“飞豹”战机的性能存在问题。战机不同于民航飞机,演习与训练往往需要做高难度、高风险动作,这对飞机机体和飞行员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各国空军越是注重从难从严实战训练,发生事故的情况也就越多。比如,2008年美国空军事故高发时期,F-15、F-22、B-2纷纷发生坠毁事故,F-15甚至一度全面停飞。正因如此,近年来,中国对战机在正常演习训练中的事故采取了更加理性、透明的态度。2008年夏两架歼-8战机相撞坠毁,2009年春一架歼-10空中故障成功迫降等,这些都很快公之于众。这些“负面”报道,不仅没有影响中国空军的形象,反而有助于外界对中国空军有了更客观、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