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前车之覆,后车可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中国银行业必须通过认真反思寻求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另一个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实体经济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如何立足于实体经济,平安度过此次金融危机,是我国银行业迅速走出困境的关键之所在。
作者注:本文载于2009年初的“中国外汇管理”杂志,有些观点已经过时。
“行至水穷处”,这应该是2008年金融风暴下华尔街、欧美金融机构最为真实的写照。曾经叱咤风云的五大投行,或轰然倒塌、或改头换面,有的尚有余力苦苦挣扎求得生存,有的则在历史的浩淼烟波之中永远销声匿迹。
在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中国的银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坐看云起时”的禅心终归也只是是文人的雅兴而已。欧美金融体系的裂变,必然对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深层次的震动。
一、风暴袭来 实体经济下滑是挑战
欧美的金融危机先是房地产等实体经济出了问题,然后通过金融体系的问题得以放大,最终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全面危机;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则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然后在蔓延至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具体而言,全球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四大传导渠道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金融市场繁荣或萧条的大背景。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使得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了。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面前,中国不可能一枝独秀。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收益的同时,我们必须承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的风险和成本。
第二,金融风暴下,中国实体经济受到致命影响,比如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业绩下滑,还本付息的能力严重下降,这可能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升高,从而使银行的业绩受到影响。
第三,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消费能力下降,中国出口下滑,进出口企业的业绩受到影响,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可能变成坏账、呆账。
第四,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部分主要国家由于金融形势恶化出现资金需求上升供给减少的情况,从而导致中国的外资流入有可能减少,这对中国银行业也会有负面影响。最近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股权的抛售就是最好的证据。
通过这四大传导机制,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发展的影响也逐渐浮出水面:首先,我国银行业在跟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之后就面临“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境地。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要从国外“引进”资金变得比较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全球基本面出现问题,银行“走出去”并购或投资面对的风险不断加大。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对银行“走出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商业银行必须很好地权衡。
其次,从业务上考虑,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以及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都受到了影响。金融形势恶化,全球进入降息周期,加之利率与汇率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会降低,存贷利差减少,银行盈利空间缩小。
第三,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而银行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投资在房地产行业,因此银行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银行试图通过业务规则的调整刺激房地产需求,才可能将不良资产收回,不至于形成呆坏帐;另一方面,银行又要面对如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但是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实体经济下滑的风险,需要测算企业效益下滑产生的资产质量的变化以及对银行收益的影响,要关注信用风险、关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关注投融资结构的调整。面对企业的扩张与萎缩,银行既要做好经济下滑的工作准备,又要严格审批和支持。这对银行来说是双重的挑战。
二、危机化解 风险控制最关键
面对这些影响,银行业首当其冲就应关注风险、化解风险。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当全球金融环境都处在动荡期,国内金融形势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之时,风险控制的层次就需要细化。第一个风险控制层就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目前我国不少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相对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个风险控制层是整个金融监管体系宏观领域的风险控制,我国采取的体制是实际的混业经营与事实上的分业管理并存的机制,这样的机制给各大领域主管部门对风险控制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个层次是建立完善的跨境协调与监管风险控制机制,如今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风险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如何寻求更加完善的国际协调监管也是更加必要的事情。第四个层次就是国际金融制度改革。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汇率风险波动加大,现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弊病,国际金融制度改革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银行日常经营管理讲,要通过流动性管理来化解流动性风险,银行要保留足够的超额准备金应对提款要求,避免流动性风险;要尽量寻求信用状况良好的借款人,寻找优质客户;要通过资产组合分散风险,并保证资产组合有一定的流动性,银行要通过资产管理来规避风险,也就是收益、安全、流动三者的兼顾与平衡;有关负债管理,银行要提高存款服务水平,维护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要确保存款的结构多元化,确保投资人的收益;银行还要比较各类融资渠道的优缺点,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降低风险;银行要通过提高自己的资本充足率来降低风险,密切关注并时刻注意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的问题;要控制银行面对的利率风险,要根据市场利率预期的变化,调整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与成本,比如通过利率期货来降低利率风险;要研究汇率变动的趋势与影响因素,利用相关外汇衍生工具,把汇率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抚今追昔 虚拟与实体并抓
覆巢之下难有完卵,金融危机是残酷的。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应该如何去应对以后类似的因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经济出现问题带来的冲击?均衡发展是出路。
首先,从宏观出台的危局缓解措施来讲,我国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更好的协调与配合。目前刺激内需而出台的政策,财政政策是主角,货币政策是配角,主要是增加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其实货币政策的角色还可以更重要一些。
其次,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体系,实体经济通常对虚拟经济形成支撑。如果财政政策刺激内需,确保经济增长,就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但是此次金融危机,是由于实体经济的问题通过虚拟经济放大之后导致的,也是由于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认识不足而急速扩散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在刺激实体经济的复苏的同时振兴我国的虚拟经济,双管齐下,才有可能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第三,振兴虚拟经济,金融创新步伐不应该放慢,而要加快。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对于我们来讲,要抓住时机,加大金融业的发展力度,迅速弥补差距,而不是停滞在当前的状态。金融业的发展不是稳定的问题,而是振兴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国际间金融市场的监管的协调;商业银行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要尽量控制好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步伐。
四、未来银行业务多元大综合
金融海啸爆发,美国五大投行以不同结局收场,三大投行破产,其他的两家投资银行转为综合性商业银行,变成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他们的破产、转身,也暗合了今后银行发展的特点——只有综合性的大商业银行才有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业务过于单一,资产组合过于集中,面临的风险就会很大。
金融风暴下,国际金融巨擘也纷纷调整业务,传统的吸纳存贷款业务再次被人重视,也出现了诸如“银行正在回归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忠实于自己传统的中介机构的角色”的言论。实际情况是,理财产品投资规模确实有所萎缩,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心也是在下降,但是这个现象是与经济、金融形势不景气相联系的,无论是股票、债券、理财产品、还是银行存款、贷款,每个金融细分领域都在萎缩,每种金融产品的吸引力都有所降低。银行重新重视存贷款业务,这不是回归,而是在如今的形势下银行的需要。投行业务,银行也会继续做下去,只不过以前是单独做,而现在可能会考虑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一起综合来做,以提高银行综合抗风险能力。这些都与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的。
未来银行业务的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首先,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这个角色可能与直接融资这个领域结合的更加紧密,一方面它本身是金融中介,另一方面它可能越来越多地利用金融市场来获得超常规的扩张,比如通过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股份制改造、或收购或介入其他公司股权,银行将获得更大规模的发展;其次,受汇率、利率环境的波动越来越大,规避利率、汇率风险这类产品对银行的需求是增加的,这方面的银行创新产品速度会加快,力度也会加大;其三,各个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力度不一样,各个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此消彼长,一些银行的并购交易活动会增加;其四,随着我国财富总量的增加,理财市场的需求在增加,但目前理财产品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理财市场的不断成熟,专业理财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不断规范的发展,银行理财终会得到纵深发展。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