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辉华学术简历(09年7月3日更新)


2009年7月3日更新
个人信息
聂辉华
出生:1978年      籍贯: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   
学位: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契约与组织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经济学)   
职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2006年-)
课程:初级、中级微观经济学(本科生),博弈论导论(本科生),契约理论(研究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生),微观计量经济学(研究生)
通信地址:100872,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个人网站http://www.niehuihua.com
E-mail: niehuihua2000 (at) yahoo.com.cn(学生联络);niehh (at) ruc.edu.cn(非学生联络)
 教育背景
1997-2001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学士
2001-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提前1年毕业)
2003-2006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学术兼职
《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和《世界经济》等刊物的匿名审稿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
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
 发表论文

主要论文
聂辉华、方明月和李涛,2009,《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管理世界》,第5期
聂辉华,2008,《制度均衡:一个博弈论的视角》,《管理世界》,第8期
聂辉华、谭松涛、王宇锋,2008:《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基于中国企业层面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第7期
杨其静、聂辉华,2008:《保护市场的联邦主义及其批判:基于文献的一个思考》,《经济研究》,第3期
聂辉华,2008,《契约不完全一定导致投资无效率吗?——一个带有不对称信息的敲竹杠模型》(博士论文Part II),《经济研究》,第2期
聂辉华、杨其静,2007,《产权理论遭遇的挑战及其演变——基于2000年以来的文献》,《南开经济研究》,第4期(首篇)
聂辉华、李金波,2006,《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10月)
聂辉华,2006,《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不同行为的影响: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世界经济》,第8期
杨瑞龙、聂辉华,2006,《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博士论文Part I),《经济研究》,第2期
聂辉华,2004,《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管理世界》,第12期
聂辉华,2003,《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硕士论文Part II),《经济研究》,第8期
其他论文
方明月、聂辉华,2008,《企业规模决定因素的经验考察》,《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
聂辉华、李金波,2008,
《资产专用性、敲竹杠和纵向一体化——对费雪车身-通用案例的全面考察》,《经济学家》,第4期
聂辉华等,2008,《竞争还是产权?——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经验考察》,《教学与研究》,第1期
聂辉华、李文彬,2006,《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河南社会科学》,第4期
聂辉华,2005,《企业布局脑体分离法》,《商界-中国商业评论》,第3期
聂辉华,2005,《新制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歧与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
李海舰、聂辉华,2004,《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聂辉华,2003,《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产业经济评论》,第2卷第2期(12月),(硕士论文Part I)
李海舰、聂辉华,2003,《现代企业的脑体产业分离发展》,《中国经贸导刊》,第15期
李海舰、聂辉华,2002,《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中国工业经济》,第12期
李海舰、聂辉华,2002,《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聂辉华,2002,《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欠发达区域的分工抉择》,《经济科学》,第3期
聂辉华、李海舰,2002,《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观点的评析》,《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
聂辉华,2002,《与OECD比,我们还要走多远?》,《改革与理论》,第1期
聂辉华,1999,《需求不足,责任不在百姓》(本科2年级),《经济学家》,第3期
工作论文

聂辉华、蒋敏杰,2009,《政企合谋与矿难: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聂辉华,2009,《哪类企业更容易吸纳就业?》
李金波、聂辉华和沈吉,2008:《团队生产、集体声誉和分享规则》
"A Holdup Model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2007, 
"Coll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Jinbo Li, 2006
 译著/教材

《声誉、契约与组织》,聂辉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规制与发展》(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法]让-雅克 拉丰著,聂辉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比较》,[美]唐纳德·H·邱主编,杨其静、林妍英、聂辉华和林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
 经济评论/经济散文

《定量分析、理性判断——对医疗领域市场失灵问题的探讨》,《中国医药报》2009年6月18日
《送给小木匠的企业理论》,《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二辑(总第40辑)
《地方官员如何发展本地经济?》,《经济学家茶座》20089年第一辑(总第39辑)
《如何避免对下属赏无可赏?》,《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穷人和富人的竞争》,《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三辑(总第35辑)
《医生比经济学家更高尚吗?》,《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二辑(总第34辑)
《权威教材会不会破坏学生的创造力?》,《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一辑(总第33辑)
《用明线规则完善劳动合同法》,《西部论丛》2007年第12期
十年乡村》,《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什么才是和谐社会?》,《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为什么中国人多经验而少理论?》,《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一辑(总第27辑)
《交友的境界和博弈的均衡》,《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四辑(总第26辑)
《质疑央企市场化考核》,《人力资源》2006年12月(总第241期)
《再论“三个和尚没水喝”》,《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一辑(总第23辑)
《旅游业越好,教育业越差?》,《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四辑(总第22辑)
《报纸为什么不免费发送?》,《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三辑(总第21辑)
《挑战所罗门国王的智慧》,《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二辑(总第20辑)
《道德:经济学的“黑洞”》,《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4辑,总第18辑
《王小石事件:凭什么让证监会背黑锅?》,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4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上海磁悬浮:将做秀进行到底》,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3期(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网站日文转载
《江南日记》,《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11月19日(No.620)第四版
《“刘翔读博”与“李约瑟之谜”》,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2期(新华网、搜狐网转载)
《“上海办证”与传媒造假》,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1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史美伦:制度先遣者的代价》,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0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理性看待“郎咸平事件”》,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9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统计与猫》,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8期
《定价的学问》,《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8月27日(总第608期)
《童年的梦》,《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3辑(卷首语),总第17辑
《一个大陆学生心中的杨小凯》,《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3辑,总第17辑
《德隆事件拷问学者良知》,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6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车牌拍卖:上海市叫板商务部的背后》,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3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质疑无偿献血制度》,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2期(被《南方周末》等重要媒体报道
《发展经济的关键是培育企业家》,《经济晚报》2004年4月26日16版
《为何“自古红颜多命薄”?》,《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1辑,总第15辑
《天妒英才杨小凯》,《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2月12日
《另类新经济:不确定时代的逐利行为》,新华社《环球》2003年第22期(《读者》2004年第3期转载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4辑,总第14辑
《南海目击与假说》,《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5月30日7版
《杨小凯:华人经济学界的“骄杨”》,《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2辑,总第12辑,收入《经济学家茶座》精华本
《校园爱情: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4辑,总第10辑,收入《婚姻爱情经济学》
《虚弱的多数》,《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7期
《转移的财富》,《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4月26日头版
《面对入世:中国经济学家准备好了吗?》,《经济研究资料》2002年第3期
 
《重庆与普通话》,《经济学消息报》 2001年11月16日 (NO.463)
《手机选号费:到底该不该取消?》,《改革与理论》2001年第11期
《并购浪潮影响深远,寡占时代悄然来临》,《经济学消息报》 2001年9月14日 (NO.454)
《从清华北大教育拨款谈起》,《经济学消息报》 1999年7月16日 (NO.341)

《大陆高校:没有一流待遇,哪有一流水平?》,《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三辑(总第25辑)
《政府应从制度上为农民分散市场风险》,《中国改革报》2006年8月17日
《从人间消失的一亿女性》,《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二辑(总第24辑)
辑(总第31辑)
《谁在搞臭中国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
辑(总第30辑)
《学好经济学对研究生找工作有用吗?》,《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
辑(总第29辑)
《姓什么会影响你成为经济学家吗?》,《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二辑(总第28辑)
辑(总第32辑)
辑(总第37辑)
 学术活动
课题
主持中国人民大
学科研基金项目“对不完全契约理论中投资效率悖论的解释”(06XNB023)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与治理结构安排”(70472067)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贸易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来自企业劳动需求的实证分析”(70703035)


会议
 “Does Contractual Incompleteness Necessarily Lead to Inefficient Specific Investment?”, presented on CES Changsha Annual Meeting, July 28-30th, 2007, Changsha , Hunan , China
"The Collusion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Fi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Jinbo Li, presented on 2006 Far Eastern Meeting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July 9th-12th,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 Supplement to the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na", presented 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framarginal Analysis and Chinese Economy, by Fudan University and Macau University, 14-
15th, July, 2002
20096月,主持第一次“微观经济理论论坛”,中国人民大学
2009年6月,参加第四届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并宣读论文,中山大学

2008
2008年10月,参加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高层国际论坛并担任嘉宾,北京大学(CCER
2008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并报告论文,复旦大学
2007年12月,参加第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并报告论文,南开大学
2005
11月,参加首届中国经济金融和管理论坛并宣读论文,深圳大学
年10月,参加2005年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并报告论文,北京
2005年9月,参加第五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并报告论文
,大连
讲座/授课
200963日,赴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做讲座“生动的经济学和规范的经济学论文”
2008年10月10日,“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组织治理”,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2008年7月,“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进展”,“全国企业理论前沿与中国制度变迁”研究生暑期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2008年3月18日,“直面现实的经济学研究——谈谈如何写作经济学论文”,对外经贸大学
2007年6月13日,“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006年12月25日,“契约不完全一定导致投资无效率吗?”,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5年10月,“契约理论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5年8月,“新制度经济学”(短期课程),湖南湘潭大学商学院经济学试验班
2004年12月,“国有企业改革: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
2003年11月,“企业理论与产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奖励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年,理论经济学类唯一)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比赛特等奖(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