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趣味史》连载七:铁路对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助益不大?
建造铁路是重大型的投资,以2000 年代初期的台湾高速铁路为例,不知经过多少年的筹画,召募了多少金主,历经几任财政部长与交通部长。欧洲与日本的铁道系统,为了争取这笔大生意,不知牵扯多少政治人物参与;有多少立法委员积极争取,要高铁在自己的选区停靠,有多少地皮因开发而暴涨。以今日的建筑设备、金融体系,一条500 公里不到的铁路就搞得乌烟瘴气、全国上下烦躁不耐。
试想看看:19 世纪在美国筑一条铁路,资金募集的困难度、建筑技术的障碍,不知要比今日麻烦多少倍。这麽庞大的投资,对铁路公司而言,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赚钱;对政府而言,是要能降低运输成本,流通农工业产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然而Robert Fogel(1964)却告诉我们相反的答桉:19 世纪的美国铁路,对经济发展助益不大,对GNP(国民所得)的贡献度不超过2%。
Fogel 有三项独特的贡献。(1)在研究方法论上,他把反事实推论法(counterfactual analysis),成功地运用在美国铁路的个桉分析上,证明这种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可能产生的意外结论。(2)在具体操作的层次上,他提出「社会节省」(social saving)的概念,估算铁路能为社会带来多少贡献,或是能替社会节省多少。(3)他透过(1)与(2)的探讨,得到一项惊奇的结论:铁路对19 世纪的社会节省贡献不多,甚至远比不上河运,铁路对经济发展的助益,远小于专家与社会的认知。
Fogel 的这项研究,是「计量史学」早期的重要里程碑,让经济史学界从泥泞的崎岖路,看到一条笔直宽阔迈向成功的高速公路。经济史不再是抄抄写写、说个半真半假的故事,而是有命题、有观点、有概念、有分析、有对比、有精确计算的「科学」分析;因而有了基本的尊严,可以和其他经济学门平起平坐了。好几个国家的经济史学者,把这种方法运用来分析俄国、墨西哥、巴西、英国、苏格兰铁路的经济贡献。
这麽昂贵重要的铁道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助益真的那麽次要?19 世纪美国的工业产值,有哪一项产业比铁路重要?没有。如果连铁路对经济的助益都不大,那麽有哪些产业才真正重要?铁路的重要性,是它在经济起飞时期,所扮演的火车头角色,透过运送原料、产品、人员的功能,对全国的工业产生重分配的效果。
Fogel 透过「商品产量」的资料,发现铁路对工业产品的重分配效果「非常小」(minimal)。以铁矿业来说,铁路对铁矿产值的贡献,在19 世纪末期的最佳状况下,最多只有17% 的贡献度。在煤业方面,铁路的贡献度不到5%;对木材业的贡献勉强有5%;对机械业的贡献度小于1%。对运输设备的贡献度最大(25%),但也只有「用牲畜拉动运输」贡献度(50%)的一半。对製造业整体而言,铁路的贡献度小于总产值变动的3%,完全没有发挥「火车头产业」的功能。
现在来谈他的另一项估算:铁路替美国带来多少「社会节省」?他以农业产品为分析对象,估算铁路在「区域之间」(interregional,例如从中西部的主要市场,把农产品送到东部与南部)与「区域之内」(intraregional,例如中西部诸城镇之间),对农产品所带来的运输效益。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铁路,农产品在区域间与区域内的运送,会因而较无效率或成本会较高昂吗?
Fogel 发现:在「区域之内」运送农产品时,铁路取代水路的速度,会比在「区域之间」来得快。也就是说,在「区域之内」运送农产品时,较容易捨水路而选择铁路;但在「区域之间」运送农产品时,并不会那麽快就捨水路来就铁路。换言之,铁路在「区域之内」会有较佳的「社会节省」。经过複杂的计算,Fogel 认为铁路对运送农产品的贡献,不超过GNP 的2.5% 至2.8% 。
如果铁路的贡献这麽低微,那麽最主要的运输体系是什麽?河道水运。依Fogel 的估算,美国土地总价值76% 的地方,都有水运可到。假如真的没有铁路,某些部分的土地就会失去价值。Fogel 估算,因为没有铁路而损失的土地价值,有3/4(75%)集中在伊利诺、爱荷华、内布拉斯加、堪萨斯这四州。也就是说,假如没有铁路,美国有大部份地区的土地价值,不会受到严重的损失。就算有损失,问题也不大:这些因为没有铁路而失去价值的土地,只要把既有的运河网路稍微延伸,这些土地还是可以用来从事生产。
他得到的结论是:因为没有铁路而损失的可耕地价值,约佔GNP 的1.8%;若再把因而衍伸出来的间接损失算入,则约佔GNP 的2.1%。他计算美国东部与西部之间,把城市和城市之间的道路总加起来,大约有825 条。他估算四项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牛肉、猪肉,共约佔42% 的农业总产值)的最低运送成本,比较有铁路和无铁路时的成本差异。他得到一项更惊异的结论:「区域之间」由于有铁路的创新,所获得的「社会节省」大约只佔GNP 的0.6%;如果更夸张地假设铁路运费为零(完全免费),铁路对美国的社会节省,大概只佔GNP 的1.3%。
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很难接受这麽违反长期共通认知的结论:铁路真的这麽没有贡献?后来逐渐觉得或许有可能,我想到三项原因:(1)大家对铁路的好印象,是因为大都会的居民,在交通上、工作上、生活上、商品上,长期享受到铁路的便利与效率,报纸与其他媒体,时常传达铁路的不可或缺性。但美国在内战之前的铁路网,并不够密集,还是有相当多的地区、相当高比例的人口,没有享受到铁路的利益。也就是说:1960年代的读者,以自己的时代观点,高估了铁路在19 世纪的实际贡献。
(2)美国有不少大河穿越过好几大洲,这些大河的运输量很大,运费比铁路便宜很多。以五大湖区为例,运河和湖泊的运输既方便又便宜,铁路在大河流域和湖泊区的竞争未必有优势。19 世纪的美国经济产出中,以农产品和笨重的矿冶、机械为大宗,水运较有竞争力。但铁路有另一种优势,例如可以横向沟通东西部,也可以纵向沟通南北部。
(3)若以19 世纪的经济发展需求来看,铁路未必那麽关键,反而是传统的河运和湖泊体系,才是产生高额「社会节省」的运输工具。光靠19 世纪的稀鬆铁路网,恐怕不足以支撑起经济发展。20 世纪的铁路网逐渐形成,产生规模经济优势,运费大幅下跌,所创造的社会节省,才有显着的GNP 意义。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Fogel 的结论也不意外。英国是最早有铁道系统的国家,要到19 世纪下半叶铁路网形成后,运费低廉到工商业界与百姓能广受好处时,才会有显着的社会节省效果。初期的铁路对英国经济发展,贡献远远比不上发达密佈的内河航运。同样地,美国铁路的贡献也必须在20 世纪初,构成有效运输网,能普遍加惠工商业与百姓之后,才会产生不可或缺的贡献。
同样的道理,虽然美国在1940 年代已能製造B52 长程轰炸机,但飞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必须在1960 年代成为普遍化的运输工具,才有显着的GNP 意义。1960 年代的读者,早已接受铁路的不可或缺性,突然看到Fogel 说铁路对美国的经济意义不大,一下子转不过来,还怀疑他的估算偏低。19 世纪上半叶的英国铁路、20 世纪上半叶美国航空业的经济贡献也不大,Fogel 的结论应该有道理,只是我们一下子没想通。1993 年我初读Fogel(1964)的书时,感受非常深刻;2006 年写这篇文章时重读,觉得这本42 年前出版的名着,还是很了不起。我认为第1 章导论(16 页)写得尤其好,他把相关的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从各种角度来对比不同的见解,说明过去的研究有哪些命题上的谬误、受到哪些视野上的限制、在理论上与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缺失。读这章导论的强烈感觉,让我联想到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谱〉(《燕京学报》1930 年第7 期)所写的导言,内分28 点力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谬误。
第1 章之外,我要推荐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第3 章(页49-110),主题是探讨美国农产品在「区域之间」的配送问题。Fogel 先提出估算理论架构,写了一些方程式、定义各项变数的内容,然后用许多统计数字、说明图、地图进行各种估算。这一章有可能是1965 年之前,最细密的计量史学代表作。这类的详细估算,在第4、5 两章也一再出现。整体而言,我建议读者去图书馆翻阅,或甚至从网路书店买一本,看看在计算机与电脑都不方便的时代,经济史学界已经有这种惊人的成果。
1979 年Fogel 在哈佛经济系任教时,担任美国经济史学会的会长。他在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发表一篇54 页的长文,对「社会节省」这个观念的争议,提出更完整的说明与证据,内容更是令人叹为观止。Fogel 能获得1993 年诺贝尔奖,我认为实至名归,因为他不只在铁路问题上征服了学界,之后他对美国奴隶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至今仍未中断地探讨新领域,实在是经济史学界的典范。
和Fogel 同时代探讨铁路问题的学者很多,其中以当时任教于柏克莱经济系的Albert Fishlow 最有名。Fogel 的书问世后一年,ishlow 出版《美国铁路与南北战争之前经济的转变》(1965)。这两本几乎同时出版的书,对美国铁路的经济贡献,有截然相反的论点。
铁路对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助益是否显着,是可以继续争辩的问题,但我感觉Fogel在概念能力与分析的穿透力上,会比Fishlow 有感染性。经济史学界受Fogel 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研究方法(反事实推论法),以及他所创用的「社会节省」概念。他在经济史领域半世纪的辛勤研究与教学,协助带动了整个学界的发展,也带领出好几代的生力军,分佈在北美各地的经济系,让这个古老的行业回复了应有的尊严。
参考文献
Fishlow, Albert (1965): American Railroad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te-Bellum Econom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ewed by John Majewski, September 2006,http://eh.net/bookreviews/library/Majewski.shtml).
Fogel, Robert (1962):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railroad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a report of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2(2):163-97.
Fogel, Robert (1964): Railroads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Econometric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Reviewed by Lance Davies, May 2000, http://eh.net/bookreviews/library/davis.shtml).
Fogel, Robert (1979): “Notes on the social saving controversy”,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39(1):1-54 (Presidential address of the Economic HistoryAssociation).
刘瑞华(1994):〈新经济史革命:介绍R. Fogel 和D. North 的学说〉,《新史学》,5(3):141-64。
原刊于《当代》2006 年10 月第23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