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臣
眼下,通胀还仅是一种“预期”,就已经把人们吓得不轻。有的人勇敢冲入股市、楼市,有的人奋不顾身跳进各种理财陷阱,还有的人甚至借钱来投资。
记得姜昆、唐杰忠有个让人捧腹大笑的春晚相声段子《着急》,其中说到物价上涨——街坊二大妈喊一嗓子“副食品要涨价!”性子急的主人公就赶紧买了一洗澡盆醋、两水缸酱油……结果“不涨价,光长毛”!无奈之下开小卖部,“什么价儿买的,什么价儿卖”。这时,二大妈又喊了一嗓子,“由于季节不同,听说副食品价格下调百分之二十。”
在商品短缺时代,这类“笑话”并不鲜见,道理也不言自明。如今,类似的“笑话”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转移到了投资理财市场。比如,有人买了“零收益”的理财产品,有人掉入非法集资陷阱,有人在股市追涨被套,有人网络炒汇爆仓,有人参与“收费荐股”……
那么,通胀预期为何能让一向聪明的人犯糊涂呢?这不仅是缺乏基本常识的缘故,也存在心理上的误区。
首先,人天生有害怕损失的心理(哪怕仅仅只是一种发生概率极低的“或有损失”)。在人们看来,通货膨胀会剥夺其原本所拥有的购买力。这种担心时刻压迫着人们的心理,使他们患上了“剥夺超级反应综合症”。实际上,通胀何时来临?持续多久?有多严重?根本还不知道。
其次,人普遍有相信“权威”的心理。普通人对通胀这类经济学概念了解不深,更相信“权威”——主要是易得的大众媒体信息及金融机构营销人员的建议。这其中不乏“读死书”的教授、急于出名的“媒体大忽悠”、人云亦云的“专业人士”、一心想从你口袋掏钱的“奸商”……他们经常把通胀比作“狼来了”,目的无非是危言耸听,吸引眼球;恐吓顾客,促其快掏腰包。许多媒体文章不仅引经据典,还列出各种数据,细究之,却离题万里甚至与论点恰好相反。
再其次,人天生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采取了行动(尤其是有了好的短期效应),就产生心理紧迫感,唯恐自己落后。而且,落后越多,就越急于追赶。
最后,人天生有害怕“短缺”的心理。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念平移到投资理财领域,潜意识里错误地认为投资也是“先来者先得”、“机会越少,价值越高”、“过了这村没这店”。一些营销人员则利用了这种错误心理,发出强烈的、能够触发人们作出反应的暗示信号。
这些与生俱来的弱点常常让人们身不由己。
我以下的说教可能还会引发你的“抗拒”心理。因为它与你脑海中先入为主的结论不同。而且,对刚刚经历危机和通缩的人们来说,反差会导致偏见,会认为复苏和物价回升是反转和通胀。这恰恰又是人类的另一些心理弱点。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通胀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以美国为例,在过去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年均通胀率也只有3%;在过去100年中,通胀率最高的年份是1917年(17.8%)、1947年(14.65%)、1980年(13.58%),分别对应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石油危机。1929年大萧条后,美国通胀率连续四年负增长,其中1932年达到-10.32%;即便是在美元与黄金已脱钩的1980年—1982年经济衰退之后,通胀率也是逐年走低的。
短缺和供应不足的年代已成为历史。如今人类正处于过剩和需求不足的年代,首号敌人是通缩而不是通胀。在盲目的预期下“乱投资”、“乱理财”,远比通胀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更大。
有人说,全世界都在“印钱”,怎么会不通胀?要知道,各国增发货币是为了抵御危机背景下的过度通缩。需求一夜之间突然没了,只好“印钱”来刺激投资和需求。本来需求就不足,还推行扩张性政策,搞恶性竞争,只会导致更长期的通缩。即便出现通胀,也一定是暂时的。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投资驱动型增长的结果必然是“高增长、低通胀”。如果美元滥发到恶性通胀的地步,就算不考虑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总统恐怕也要下台了。
有人说,明明以前能买一套房子的钱现在只能买半套了,还说不通胀?其实,通胀不能用房地产、珠宝等少数特殊商品来衡量。相反,如果大量货币沉淀在股市、楼市以及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中,反而会抑制一般商品的消费。何况,房价过去的涨幅未必能代表未来的空间。从政府角度讲,对通胀向来是不会留情的。当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恰恰是为了保住实体经济的各个产业,防止危机之后出现实际通胀。中国对付通胀的政策空间也很大,即便货币政策不收紧,也完全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的紧缩效应。
有些人在媒体上鼓吹:未来的一年半里,很可能将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通货膨胀。因此要囤积大米、猪肉和蔬菜,要买黄金、买股票、买房子。下手迟了,就不快乐了。再不买,就来不及了。这完全是缺乏基本常识的表现。要知道,你在这世上要活几十年呢,不止这一年半。如果你本身没病,却不幸被这些“庸医”、“恶医”给忽悠了,那才真没机会赶上通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