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呼吸
真气在经隧中运行,是借助于呼吸运动的推动力量,有节律的布达全身的。所以锻炼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必须遵循人体生命科学的自然规律,以调整呼吸为入手功夫。
◆ 呼 吸 生 理 |
呼吸是借胸胁的张缩、横隔膜的升降而形成肺的呼吸运动。呼吸有内呼吸和外呼吸,成人的外呼吸在平静时以每分钟18次的频率,吸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内呼吸即体内真气活动情况,也就是细胞摄取氧气养料,转换为能量的过程。胎儿在母腹中不能直接摄取氧气和养料,须由母体通过胎盘脐带供给,以使之营养发育和生长,由胚胎状况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当然这个变化过程是很复杂的。过去把这种内呼吸叫做胎息。
外呼吸是出生后获得的。人在未生之前,在先天发育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的呼吸系统,本来是静止的。出生时第一个外呼吸,是靠大气的压力将空气送入肺中的,本来静止的肺,忽然被大气冲开,它以应激的生理活动将气排出,催动了声带哇的一声,唤醒了体内沉睡着的一切生理活动,后天生命开始了。从此,肺内压和大气压保持着这种压力的关系,有节律的进行着吐故纳新的活动。
呼吸的作用,不仅是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利用呼吸运动,推动内呼吸,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推动真气的循经运行,赋与机体各组织生命活力,以使各组织器官发生有机的联系,这就是对呼吸运动的全面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说明在心的主宰下,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在体内起到升降出入的生理作用。 |
◆ 天 人 相 应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人相应之理也体现在呼吸运动之中。《黄帝外经·呼吸篇》雷公问于岐伯:“人气之呼吸,应天地之呼吸乎?岐伯曰,天地人同之”。天地如何呼吸?《老子·第五章》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宇宙的形成,为阴阳二气上浮为天,下凝为地,一开一合,如橐之无底,龠之相通,浑浩流转,毫无障碍。古云:“吸之以为橐,呼之以为龠”。天人相应者,人的外呼吸,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自然界氧气。故《黄帝外经》说“呼应天,吸应地”。人体的内呼吸,呼则心火自上而下行;吸则肾水自下而上行,以主气机升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自然界气机升降变化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而在人身,《黄帝外经》也说:“呼出心也肺也,从天而言之也。吸入肾也肝也,从地气而言之也”。而天地之气,阴升阳降,毫无障碍。倘若是天之气不降,则地之气不升;地之气不升,则天之气不降。此则天地舛变,阴阳间隔,祸害由生。在人若无出入升降之呼吸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则是一刻也不能存活。
|
◆ 推 动 真 气 运 行
|
呼吸是一种机械式运动。当吸气时,胸胁向外向上,横膈膜下降,这时胸腔扩大,腹腔相对缩小,小腹受压。胸腔和腹腔这种机械式的张缩运动,也就把内在真气鼓荡、流动起来。足三阴经的真气,是随着吸气运动而上行的。譬如肾经真气在吸气时,沿足少阴肾经上行入腹(丹田)与冲脉合并,挟脐上行至胸,注入心包经与心气交,即所谓"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同时,肝经真气上行注入肺经,脾经真气上行注入心经,即所谓"肝脾之气宜升"。手三阳经真气,也是在吸气的同时,上行布于头面,与足三阳经衔接,所以有"三阳荣于面"的说法。
当呼气时,两胁向内向下合,横隔膜上升,胸腔缩小,腹腔相对扩大,因而胸腔真气受到压力,即沿任脉下行入小腹(丹田)即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火"。这是真气运行法的一个重要作用环节。同时手三阴经真气,由胸趋向手指,与手三阳经相接。足三阳经真气,由头走足,与足三阴经相接。这样构成了经气的大循环。
真气运行五步实践练到一定程度,督脉通畅后,则是一呼真气沿任脉下入丹田,一吸由督脉上至百会,为一小循环。真气运行五步实践最主要的是要达到任督沟通这一目的。
|
◆ 调 整 呼 吸 |
呼吸是真气运行的动力。练习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必须从调整呼吸入手。本来生理性的自然呼吸,无须人为的调整,就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维持生命。出生后,由于后天的生活形式代替了先天的生活形式,再加上成年后,种种损失及失调,以至真气不足,经络不畅,呈现未老先衰,疾病缠身。因此,必须用调息法,培养真气,贯通经络,恢复先天的生理机能。
人的一生,从第一个呼气到最后不能呼气为止,呼吸都是由大气压与肺内压的协调作用,保持有节律的活动着。基于肺内压负于大气压的这个原理,吸气是很自然的。为了达到真气运行的一切要求,在调息上必须注意呼气。注意呼气是为了多排出一些浊气,肺内空虚、肺内压降低,便于大气的输入,有利于吐故纳新,很好地进行气体交换,这仍然是自然呼吸。这是外呼吸的情况。更重要的还是呼吸运动推动内呼吸,使真气循经运行,对人体生理起到全面的调节作用。长期注意呼气运动的训练,则可顺承自然规律而巧夺天工,是夺天地之正气的不二法门。只要加强呼气的生理活动,便可一步步的达到心火下降,振奋脾阳,吸收能源,化生能量,在下丹田培养真气,积气冲关,还精补脑,返朴归真,返还先天生理机制,即后人称谓的"金丹大道"。
锻炼真气运行五步实践到一定程度,鼻息微微,若存若无,好象停了外呼吸,只觉得丹田开阖,沟通任督,就象是春风送暖百花开时的舒适感觉。这和胎儿没有外呼吸,只有旺盛的先天内呼吸,自然舒适的生活在母腹中的形式相似。机体由衰返壮,富有活力,生机勃勃。
|
真气运行法与易经中医的理论渊源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被推崇为群经之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它所表达的内容森罗万象,远近显隐、过去未来无不包括在内。正如《系辞上传》所说的“法象莫大乎天地”。宇宙之间可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天地交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阴阳的流通演变支配着人的生理活动,主宰着生命生长与衰亡。
《易经》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象暗示天机,教人效法阴阳和合之道、数理变化之机,以度天年。真气运行法的调息方法——注意呼气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得出的。掌握这一玄机,勤而行之,就可以从寿限的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
人在未生之前,由母体供给营养,以内呼吸形式发育生长。刚一降生,因本身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尚未启用,后天生命还未开始,在易理属于纯阴坤卦。
由于大气进入肺中,肺以应激的生理活动,将气排出时,催动了声带,“哇”的一声开始了外呼吸,使心火下降而补肾阳,吸气肾水上潮以济心火,这在易卦中为水火既济,在生理上叫心肾相交。通过这一次呼吸运动,启动了后天的生理活动。在后天的生活中,一般人不知葆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恃强好胜,欲无止境,识神用事,致使肾气暗耗,身体亏损,至六十四岁,阳气耗尽,又成为纯阴坤卦。是故民间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如在剥卦一阳未尽时,就练真气运行法推动心火下降,而为复卦,又可开始下一轮卦爻的变化。继续采炼则由复而临、泰、大壮、夬、乾而返还,恢复人体再生力而得生生不息,尽终其天年。《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寓意于此。
人身小天地,乾喻心,心属性为火。坤喻肾,肾属性为水。人在胚胎时期,只凭先天秉赋发育生长,没有脏腑经络自身的联系,水火未济,故为先天之否卦。出生后以外呼吸的推动力,使得心火下降,肾水上潮,心肾相交,阴升阳降,由否卦变为泰卦,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
在初生的第一次呼气时,将否卦上卦之一阳爻,推向下卦之下,则变成了益卦,益之上卦为巽喻风,即呼气运动的推动力;下卦为震喻雷火,主动,即生命能量。在“巽风吹得乾阳降,坤阴一元来复时”的这个益卦,象征着人体长期不断的生命来源。徽章从其形象上看,为“益”字的篆写,既有益卦的含义,又是锻炼真法,培养真气,益寿延年的不二法门。
乾坤易位,为后天之离 卦和坎卦,离即心火,坎即肾水,六十四卦最后以离上坎下未济而告终。火性炎上,水性趋下,表现为阴阳离决的趋势。在此生机欲绝的时刻,用真气运行法的呼气运动,推动心火下降,将离卦上九一爻移送坎卦之下,则将未济变为既济卦。经过真法拨转神机,人体生命转危为安,此后将更欣欣向荣,永保健康。这正如唐王冰《素问·序》所云:“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显大圣之慈惠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