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安银行配股看A股的不成熟



    在目前上市公司掀起增发、配股再融资大潮的背景下,上周五平安银行配股的消息格外令人关注。

    平安银行是中国平安控股的一家非上市银行。为补充银行的资本充足金,平安银行于8月12日发布了2009年配股公告,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配5.79股,募集资金将达到49.95亿元。

     通过配股或其他再融资方式募集资金以补充资本充足金,这种事情在股市里并不少见,实际上,就在周五当天,招商银行也发布了配股消息,拟向A股、H股股东配股,融资150亿到180亿元人民币。不过,平安银行配股给人最大的不同是,该行的配股价格仅为1.58元/股。而在股市里,上市公司高价再融资司空见惯,即便是招商银行的配股价,也是选择按照市价折扣法来确定。

    为什么平安银行选择低价配股,而上市公司总是选择高价再融资呢?当然,这与平安银行非上市公司的身份存在一定的关系。作为非上市公司来说,平安银行配股参与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原来的法人股东及职工股东,加上中国平安占据着绝对控股地位,高价配股对大股东不利,所以,平安银行只能选择低价配股。相反,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其再融资面向社会公众投资者,而且再融资的股份还可以上市流通,因此,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常常会选择高价。

    不过,这样的选择,正反映了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不合理以及投资者不成熟的一面。

    虽然说上市公司的高价再融资较之于非上市公司来说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上市公司再融资价格的过高,则暴露了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上所存在的问题。平心而论,招商银行选择配股的再融资方式,还是相对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与配股相比,公开增发更是高价发行的代名词。如攀钢钢钒、美的电器的增发股,日前上市就跌破了增发价;还在增发中的新安股份,其市价与增发价近在咫尺,破发毫无悬念。这些公司为什么要实行高价增发,原来这是公开增发制度规定的:“发行价格应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所以,上市公司想选择低价增发都不行。

    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高价再融资,与上市公司把投资者当成了“冤大头”有关。平安银行之所以选择低价配股,是因为它必须尊重大股东的利益。相反,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参与者主要是社会公众投资者,而不是公司的大股东、职工等。所以,上市公司就把公众投资者当成了“冤大头”,不宰白不宰。这也足见上市公司股东意识的淡薄。

    当然,上市公司的高价再融资能够得以实现,反映了中国投资者的不成熟。面对上市公司的高价再融资,投资者完全可以不认购,如上市公司配股在认购率不足70%的情况,配股就宣告失败。但股市上的投资者在参与再融资时,不是考虑高价再融资品种是否具有投资价值,而是希望能以更高的价格把认购的股份抛出去。这也是上市公司高价再融资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因此,透过平安银行的低价配股,人们不难看到中国股市及投资者的不成熟。


  http://morning.scol.com.cn/new/html/tfzb/20090818/tfzb28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