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二十周年纪念文章之我与社会学


第三部分  我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我在填写高考志愿时自己首选的专业。虽然毕业时因这个专业实用性特征不鲜明,使得自己吃过不少苦头,但我对自己的选择至今无悔,而且开始深感受用。

专业情结

1998年,我与北大社会学系联合成立了北大万科社区发展研究中心,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雷洁琼老师出席了新闻发布会。王石在会上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小林是学社会学的,所以今天万科跟北大合作成立的是社区发展研究中心。我想,如果他是学历史的,今天成立的也许就是考古研究中心了。”王石是个聪明人,一语挑破了我的社会学情结。确实,从个人毕业后的处境到当时的现实,自己一直看着社会学相对边缘化的处境,非常痛心,非常希望能够为社会学的发展出一把力。这种情结,一直以来都存在自己的心里。

社会学的后劲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费老的两个观点:一个是要学好社会学,先要学好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四门学科。另一个是,社会学是研究学科和学科之间关系的科学。多年后我自己体会,历史、地理、生物、心理这四门学科其实都是关于人的学问,是从时、空、身、心四个角度立体地来研究人和人群的学问。有了这四个基础,社会学对人和人群的研究才会有深入和系统的认识,或许这也是形成社会学洞察力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房地产项目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体以及社区文化方面的研究和作为,可以说深深得益于此。从事房地产业务多年来,自己虽然毫无专业背景,但每每操盘却战无不胜,其中原因,从费老第二个观点中可以得到启发。学社会学的人,表面上看没有专业特长,但没有专业角度局限,反而善于组织和整合房地产业务链条中的诸多专业和不同资源并加以创造性运用,这正是社会学专业的优势所在。

 最初从事房地产行业,我感到似乎与社会学毫无关联。但深入之后,我发现社会学思维在实战中却频频发挥积极作用,从社区概念的运用,到中产阶级阶层属性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再到群体关系建构和凝聚力建设,以及市场意识与产品规划设计的关系等等,妙用无穷。包括我创造过的若干经典营销案例和产品创新个案,无不体现着社会学的专业智慧。时至今日,让我终于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从早年的身无长技,到如今的渐入佳境,我体会到了社会学的慢热和后劲。或许,社会学会是一个越来越有力量的学科。

从边缘到主流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和谐这两大主题的变化,也给社会学从边缘到主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空间。在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在社会公平矛盾纷纷、在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发展结构亟需重构,在经济学家、建筑学家都开始大量谈论社会学课题的现在,是时候让社会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学科了!

作为一个房地产的从业人员,我会习惯性地从房地产的角度来观察社会经济的变化。三年前,我还在做北京湾项目的时候,对房地产的发展做过三个阶段的划分:第一个阶段是经济学和建筑学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解决房屋供应的数量和品质问题,这个阶段已经基本过去。现在迎来的是第二个阶段,即社会学和伦理学的阶段,其中社会学的重点是解决生活方式创新和群体归属问题,伦理学的重点是解决弱势群体的居住保障问题。在第二阶段完成之后,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宗教学和艺术学的阶段,这是个太平盛世和关注永恒性问题的时代,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但相关思潮可能会提前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有所反映。从对房地产行业的演变中,我感觉到社会学发挥作用的价值和空间正在迅速地放大。

作为一个社会学学生,我深深地为这个时代的变化所鼓舞,也为这个时代所提供的机遇而欣喜。我希望我们的社会学系发展壮大,希望我们能越来越以社会学学生而自豪,希望分散在不同岗位上的同学们能更多受益于社会学并学以致用,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也为社会学的繁荣献出我们的一分力量。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