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由国家住建部正式批准的《中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研究大纲公开征求意见。住建部官员称将进行城市“大城管”改革,其概念就是将一个城市多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协调统筹,实现城市综合管理,范围包括电力、通信、垃圾收运处理、供水等城市基础功能,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城管直接由市长掌管负责,以期改变以往城管归属混乱等状况。
从改革开放之初,围绕着城管这个尴尬的执法群体及其运行机制的争议从未间断,关于城管的丑闻和负面报道几乎隔三差五地见诸于媒体,如今城管改革的话题再次被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虽然国家住建部“大城管”改革向公众征求意见可以看成是机制改革的开端,说明政府打算开启民主、民智、民意的“三民主义”,以取代专制、官智、官意,进行科学决策,但是我认为政府主导的这种改革方向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倒退,是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的。
小政府大社会。现代社会的管理,政府直接管理的行政层级应该逐步降低,这样才能降低管理成本。如果认为一出难题就往上推是个好办法的话,照此逻辑,市长也可以联合起来推给省长,乃至总理和总书记。那么国家领导人亲自抓城管,局势就会大改变吗?鬼才相信!
管理权力下放。城管问题应该是一个居民、公民的自治问题,是一个权力下放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权力集中的问题。城市环境管理出了问题,就应该由这个环境里的居民、公民来处理,而不应该外人(非居民)来管理。
好的制度能把坏人约束成“不得已”的好人,而坏的制度则能把好人腐蚀成“顶透”的坏人。近年来城管的一些“小儿科”式的改革,比如,杭州市下沙城管中队用来压火气的“孔明冷静扇”,武汉城管用于驱逐路边摊的“沉默眼神”,广州城管穿着的“亲民衣”,深圳南山城管宣传处罚标准的“罚款扑克”的等等,都收效甚微,甚至公众对此还颇有微词。过去我们的社会舆论之所以妖魔化了城管,很大原因就出在这个制度上。
真正从机制上改变城管模式,才是我们需要动用的智慧。我期望着这次“大城管”改革向公众征求意见的行为能激发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国家公民化治理的最终目标。
2009-04-30 | 国企利润应该流向何方?
2008-12-20 | 马多夫欺诈案说明华尔街疯了
2008-11-29 | 在金融风暴关口下推出燃油税要慎之又慎
2007-12-24 | 机制设计与中国改革
2007-06-21 | 关于北京科技管理改革的思考——6月19日在北京市科委科技管理改革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