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更有“神木模式”
当我使用《广东更有“神木模式”》这个题目的时候,假如语法没有问题的话,似乎流露一种对神木模式“不屑一顾”的感觉。其实不然。有很多网友在我这里发表了他们的感想,多数网友表达了一种向往,也有一些疑虑。由于我对神木的具体做法不甚了解,但总体的印象是支持尝试。神木模式如果能够持续下去,无疑是我们国人医改期望的梦想。要实现这个“人人享有”的梦想,途径很多,关键就是我们的决策者用过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和指挥这个地区的医疗政策的制定。其实广东很久以前就有一个“神木模式”(政府全包的人人享有所有医疗保障),当然广东这个“神木模式”的实现形式与神木的不一样。上周《时代周报》对我进行了采访,之后再17日发表了题为《广东古镇叫板神木模式看病收费吃药不要钱》的文章,其中对我对神木的和广东中山古镇的模式做了一些比较。
一项好的政策是否好,关键在于是否可持续,这是人们对神木的质疑。
在过去的报道中,受神木县“免费”的诱惑,大量求医者涌入神木县级定点医院。当地一位开办私人诊所的女士曾对媒体表示:“在定点医院,有病的住不进去,治好了的不出院。免费医疗,对老百姓是好政策,但对那些不知足的人肯定是个不好的政策。”
情况相似,在古镇,相关政策施行之后,全镇社区医院看病的患者增加10%-15%。我说过,增加是一定的。因为过去有病不敢看。但是这个增加的“斜率”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回复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这也是正常的。毕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程度提高了,对医生的依赖性和自我保护的理念更加强烈。纵观世界各国,医疗的开支是逐年攀升。虽然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没有再提医疗卫生发展的“四个同步”,但是公立医院主导和公益性一直没有放弃,而且鼓励各地“大胆”地探索。
事实上,古镇门诊医保规定,参保人因患常见病门诊就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具的用药一般不超过2天,为治疗部分慢性病开具的用药一般不超过3-5天。
《时代周报》对古镇社保局局长林树坚进行了采访,他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是为了防止资源滥用。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也很有技术性的。他们的居民和村民虽然拿药不用钱,但3块钱的挂号费却必不可少,依然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古镇专门研发的软件中,同一天就医两次会被系统监控,每次就医的药方也将永久保存。
对中山、顺德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我很早就了解过,相比神木免费医疗,可能古镇模式更具有推广的价值。也许广东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有条件,很难学。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广东有很多特点,每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执政行为不一样。下面是时代周报对我的采访,摘录下来,供参读:
时代周报:神木“免费医疗”对重大疾病的保障令人印象深刻,而古镇医保制度最具特色的是针对常见病的门诊保险。对于这种制度设计有何看法?
廖新波:这些年来,我经常批评我们国家长期实行的“大病统筹”医保方针。我认为,医改的重点在于基础医疗,解决基本问题,把医保重点放在小病上,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小病不向大病发展;而有了预防控制,也可能为未来节省更多的资金。
不过,古镇设立门诊保险,它同样是建立在几年前早已实现重大疾病保险的基础上,对此,我也并不赞同,基本门诊保险应该先于重大疾病。
时代周报:以古镇的门诊医保模式,是否可以遏制“医药养医”的现象?
廖新波: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关键在于规范用药,如果可以像古镇这样“吃药不用钱”,破解以药养医也就不成问题了。
通过政府主导,使医生的价值通过治疗效果等绩效考核得以体现,就不再需要通过开大处方来增加收入。
时代周报:相比神木模式,古镇是否更具有推广价值?
廖新波:神木模式是绝对不能推广的。而多年来,古镇具有集体医疗、合作医疗的基础,参保人都是乡里乡亲,保险额度是从少到多逐渐完善起来的。
可以说,中山古镇能做的,广州可以做,甚至珠三角都可以做,但非珠三角地区就不一定可以施行。
时代周报:为什么有些地区不能推广?
廖新波:面对地区的差异性,推广一种良好的医保模式,需要省政府在财政上进行平衡,也需要各地经验得到及时的总结。
一提到搞医保,大家对资金的投入就有“谈钱色变”的感觉,望洋兴叹。搞医保要不要钱呢?当然要。西部一个局去地区的神木县可以办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疗,没有钱根本就是像在月宫中行走。神木县实行免费医疗被认为“经济暴富”前提,它能够维持,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正如广东古镇官华副镇长所说:“我们没神木有钱。”但“真正想搞医疗保障,不需要太多的钱。”也许长到广东做生意的“行家”知道,古镇经济发展比较快也比较稳,也因“中国灯饰之都”闻名世界,只要在搜索引擎上以搜,它的“威水史”一定令全国同级镇羡慕不已!即使在金融危机,即使在战略转移,2008年,古镇的灯饰业总产值达16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出口总额达6.62亿美元。
古镇的福利也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同步发展,教育、住房、养老和医疗可以说是处于广东的发展前列。目前,古镇镇级政府每人每月医疗补贴3元,全镇户籍人口6.9万,全年镇级补贴仅花200多万就实现了全镇人日常看病吃药不花钱。相比而言,在神木医保制度下,县财政一年需要补贴1.5亿元以上。
大家要注意,古镇基本门诊保险是建立在《中山市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之后的补充保险。凡是参加古镇镇基本门诊医疗保险的人,必须已经参加中山市基本医疗保险。按照中山市级标准,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月8元,其中参保人缴费2元,市、镇(区)两级财政各补贴每人每月3元。
而通过古镇的补充保险,缴费标准升为12元/人/月,其中市、镇两级补贴和个人缴费部分不变,用于缴付中山市保险保费;增加的是由村集体另外支付4元/人,用于设立镇社区门诊补充医疗保险基金。
同样地处中山市,在其它镇区,按照中山市的保险办法,基本门诊医疗每年最多只能报销400元。但在古镇,差异仅是村集体缴纳的4元钱,就实现了报销不限次数、不设封顶。在古镇社会保障体系中醉关键的是什么呢?——村集体补充保险。
除了基本门诊保险,村集体还为每人支付重大疾病保险50元/年,免费教育制度中,村集体承担70%,困难群众救助方面承担50%。
神木免费医疗大包大揽,古镇却将一项基本原则纳入门诊保险—“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据了解,2006年,相关医保政策尚未成型,古镇就开始了对门诊医保保费和支出的相关测算。统计结果显示,常住人口每年看病平均在4.6次左右,预计每人每次的门诊药费为15—25元。
古镇门诊医报试行半年以来,尽管少部分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一次的药方费用可能达到60-70元,《时代周报》的采访说:
坐在七坊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所的药柜前的赖国修站长却依然一脸轻松:“在目前的情况看,平均处方都是23块多点。”
身为站长的赖国修说,自己虽然了解药费情况,但并不用操心财务的事。和其他12家卫生站一样,七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财务、药物流通都由古镇人民医院统一管理。
根据古镇基本门诊医疗保险相关规定,社区门诊补充医疗保险医疗费用采取包干负责制。
每个月的月底前,相关基金管理委员会将按照每人4元的标准,提取10%的风险预留金,此外的资金向古镇人民医院拨付费用,用以包干使用。
古镇社保局局长林树坚说:“把病人看病费用整体打包,交给古镇人民医院,运营成本下降了10%。”
而在副镇长官华看来,这种“政府打包购买服务”的模式,还抑制了医生开大处方的冲动。
黄时美是古镇人民医院负责古镇所有社区卫生站工作的社区办主任。他说,实行包干后,患者吃多少药都不需要向医院付费,大处方不仅不能赚取更多利润,相反让医院得不偿失。
从古镇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按人头的包干制度在基层(镇乡)并没有造成医院入不敷出。数据显示,群众看病的积极性增加。今年1-6月份,群众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达157215人次,就诊总金额将近360万元。而市镇两级统筹收入为400多万元,基本上能够保证卫生站的正常运转。
有人担心群众看病的积极性提高了会引起费用的支出,这完全是小农经济的思想。投入与支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卫生是需要投入的,而不是单纯的支出。卫生投入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祥和的政治局面和生活局面。我们搞经济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仅仅为了一个蜘蛛网似的高速公路?难道为了一个亡命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要忘记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