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谐可持续小康社会发展途径之时,结合国情民力,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深化经济政治等体制改革,不断权力下放,切实实行群众路线和民主监督,使得民主政治建设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促进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基本内涵,也是由集权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密切干群关系的唯一通途。
关键词:权力下放;干群关系;服务型政府;政治体制改革;腐败
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在二十世纪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早期,建立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小农自然经济,政治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联合东方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因此,邓小平同志肯定地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基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务实解放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相应的民主政治、精神文明等建设,逐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之后,虽然国有和集体经济为单一模式,由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落后生产力所决定,我国政府在改革前实际运行的是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国家的中央集权体制,优点是可以强有力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打击还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侵略与破坏,有效地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独立,这是现代国家所必需,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里集体力量的优越性,是后发展国家内利用国家干预,集全国之力办大事,办当前形势下有关国计民生大事的时代要求,并取得了可喜的伟大成就。弊端是易犯左倾,急躁冒进,脱离群众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干群关系不是十分融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获得极大的提高,生产力水平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中央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分开,权力下放和机构精简,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政府与部门务实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力地纠正了中央集权易犯的左倾弊端。但是,权力下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放到了地方政府与部门的一把手那里,还没有下放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还不彻底;机构精简成效不佳,实际上也是在地方与部门专权的过程中逐步膨胀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政府权力的实际运作模式,由改革前的中央集权,过渡到了改革后的地方与部门专权,加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完善,包括基层县乡等各级人大代表都是间接选举产生,据2008年资料统计,人大代表70%是政府官员,因此人大对政府的行政和执法部门是自己监督自己,民主监督多流于形式,或事后补充程序,由此形成权力制约的近真空地带。地方政府与部门在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小部分干部是不作为,一小部分干部是在作为的过程中大搞权钱交易,产生严重的腐败现象和个别特殊利益团体,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干群矛盾,导致群众上访逐年增多,特别是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呈多发趋势。中央针对这种情况,加大了对官员腐败的惩处力度,加大了民生工程等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和三农建设,最近出台了党政干部问责制度,效果正待检验。
在干群关系的理念上,中国古代剥削阶级社会有官员是百姓的“父母官”之说,把百姓作为官员的子女对待;近代斯大林、毛泽东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极端缺乏技术、人才的实际,提出了著名的“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之说,实际上是说干部在科技生产力发展上的带头作用,这是干部领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毛泽东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群众路线领导和工作方法,是干部领导作用的另一个方面,一个重要补充。但是,群众路线仅是一个口号,和理念,而没有在宪法和法规中具体细化,使得实际的政府工作运行过程中,难于恰当认真贯彻,距离人民满意还有较大间隙。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由于人民大众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稍后于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一系列规章制度等上层建筑层面的改革与完善稍后于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一些实权干部利用大众综合素质不是很高的时机,利用规章制度有待健全的空档,搞权钱交易,加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干群矛盾,这在世界发展史上,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是必然的历史过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的必然体现,是社会生产力仍然没有达到高度发达之前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发展代价。我国的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快速转型期间,少数干部腐败也是如此。建国前,毛泽东于1945年在延安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共产党政府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路子时,即对有效遏制干部腐败作了总体上的规划:“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即便如此,当全国胜利在望,中共中央由西柏坡向北平迁移之际,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又谆谆告诫全党广大党员干部:“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48-1349页)
建国后,更是通过“三反”“五反”等运动严厉打击干部腐败,尤其是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严肃处理,给全体党员干部敲响了长鸣警钟。改革开放后,百业待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地方政府与部门一把手们实权在握,权钱交易和经济犯罪逐年增加,邓小平提出,一手发展经济,一手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等“两手抓”战略规划,提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大众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逐步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的历史任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选集》第二卷第168页),预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管理国家与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新形势下,继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后,又多次强调指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一刻也不能放松,党风问题是处理干群关系的核心,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全体党员干部确定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思想方针。
那么,我们在反思,包括三代领导集体等在内的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党风建设,高度关注密切干群关系,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腐败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呢?
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核心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等规章制度性和意识形态领域性建设,稍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如果有人怀疑这种规律,说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不就是建立在比较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吗?是的,建国后党的历史决议中已多次提出,我国的生产力落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政治革命的完成并不等于具体的政治体制建设的完美,革命总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发展是硬道理,一个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运作模式,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取决于人民大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准,不能超越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
因此,经过三十年连续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排名前茅之时,也是继续攻关政治体制改革,使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优良作风和理念,在法律法规方面具体细化的关键时段了,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形成政府与民众最大程度上达成共识与合力的关键阶段了。具体的制度化体现如下。
一,重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减少政府机关人大代表的比重,自己监督自己不能充分体现人民代表性,逐步增加基层乡镇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工商界、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的比重,开动推动县乡人大代表直选工作,人大委员以上专职,不得担任政府行政、企事业单位任何职务,各级人大委员会形成下基层制度,掌握国情民力与舆情动态,领导群众信访工作,除年度选举产生政府主要领导,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外,主要监管政府依法行政,每月或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解决重大时事问题,突出人大最高权力性质与职能。当前以深圳市为改革试点的政府权力分配制约体制改革是个尝试点,河南邓州开始的“4+2工作法”就是让基层代表说话,科学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效果良好,亟需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二,推广电子政务,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与民主。为了有效保障民众参与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落实,促进政府重大决策行动的科学理性,以使得政府与民众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共识,并化之为民众的日常社会生产、科研等实践活动动力,即理论掌握群众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必须建立重大立法决策的广泛社会意见征集制度、听证制度,政府日常行政的电子政务制度,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使得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作,透明执政。人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人人监督政府行政,从而跳出历史周期律。三,大力精简机构。在机构精简上,群众最具有发言权,严厉杜绝内招等不正当渠道任职,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建立以群众评价为主的干部任用考核制度,因为群众的监督与口碑才是干部政绩的最真实放映。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与综合文化素质对比改革前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产业工人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快速增加,市民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如何密切干群关系,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变,群众路线的具体化法制化,是公仆型政府建立和完善的关键举措,是保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议程,是缓解当前干群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最终坦途。
发表于2009年9月份的《理论导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