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王立群闭嘴!



敬请著名非专业人士少说风凉话

——评王立群《汉字要美,更要实用》一文

 

    首先声明,艮人不是专家们的狗。艮人研究汉字近20年,一直属于非著名的非专业人士。在此写点东西,不是为专家们辩护,更不是为他们代言……大家不要因为专家们“瞎折腾”而连带骂艮人。
    艮人反对专家们这次对汉字的“整形”。这点与王大师的立场完全一致,但不赞成他说的一些外行话。起哄架秧子这等事,似艮人这等非著名人士,干干倒是可以的;但以流行大师的身份信口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多少让人感到王大师有些为富不仁……为此,艮人认为王大师也是在“折腾人”。

    说句不客气的话,汉字之所以遭到国人的诟病,国人之所以围绕汉字论争历经百年而不息,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有一大帮子象王大师这样的人。他们对汉字的理论连狗屁都不懂,却非要去装大尾巴狼;他们什么也不去做,却总是喜欢在旁阴一句阳一句,净说些风凉话……
    “汉字要美,更要实用!”王大师这话说得非常取巧,看似没什么毛病,却十分地有害。其实,汉字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其是否美以及是否实用,而在于我们能否揭示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能否在尊重汉字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设计出规范汉字的最佳方案,并藉此确定汉字发展的最终方向!

   
      关于汉字的美
     “汉字要美”,这是一句空话。美与不美,仅仅是人们的心里感受,根本无法设定统一的标准去评定。
      从起源角度来看,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从应用角度来说,汉字是一种交流工具,劳动人民不会去关注汉字的美,也不会去强调汉字的美。因此,汉字的“美”应是一种朴实的美,一种内在的美,具体表现在祖先发明一个个汉字时的“创意美”,以及每个字的“结构美”!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有着现实的依据;每一个字形的发展,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艮人这些年研究汉字,字却写得不咋样,为此从未感受到汉字的“美”,却每每为祖先的创意而击案叫好……或许,这才是汉字真正的“美”!(可参见本博客中艮人关于一些字的解释)
     从王大师引用“重心稳定、间架匀称、字形灵活”等字眼来看,他所说的“美”应该只指字形美。完全忽略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却去强调汉字的形式美,显然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一种弃实质而存皮毛的行为!这种文人眼里的“美”,基于闲情逸志而发现的“美”,艮人认为它对大众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要也罢。

 

     关于汉字的实用性
     什么样的汉字是实用的?目前没有标准可供人们去评判,所以“汉字要实用”也是空话一句,嘛用都没有。
     从某个角度来说,“汉字要实用”这句话甚至是错的!

     汉字产生于实际生活,并在日常交流中发展壮大,所以每一个汉字都是实用的!如没用,它就不会产生,也不会流传于世。对用得着的人来说,所有汉字都是“实用”的;对文盲来说,所有的汉字都是“不实用”的;如能快速简便地识记更多的汉字,谁会说它们没用呢?因此,汉字现存的问题,并不是汉字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人们不能有效地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
     汉字难识难记问题,出现于秦汉之际小篆向现代方块汉字转变的过程中。在此之前,汉字不存在难识难记问题,因为当时存在“小学”,存在“六书”。
    汉字初创时期,造字活动处于自发状态。造字者每造出一个字后,所要做的头等大事都是去教会他人识记并应用这个字,否则它不会留存于世。这一过程,便是中国识字教育的源头
    如何去教他人识字呢?当然不象现在小学教师那样去强迫孩子们一笔一划地死记硬背,当时的识字活动也处于自发状态,没人能强迫他人识字。为了让他人能在第一时间记住自己创造的字,造字者在造字时不得不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太阳是圆的,不论对图画怎样简化,最后得到的字形都必须是圆的);同时,在教他人识字时,造字者不得不向人们详细讲述创造这个字的具体过程,以便他人能够通过复制造字过程来快速地完成识字过程。天长日久,造字者会对他们所遵循的造字规律进行自发的总结,便构成了汉字理论研究的起源。其结果是“六书”的产生。
     “六书”产生于早期识字教育活动中,目的是为了助人快速识字,反映的内容却是早期汉字造字活动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所以《周礼》中又将识字教育称为“六书”。“小学”的本义是启蒙教育,以识字教育为重要内容,基于此,我国古人一直将汉字理论研究工作称为“小学”,直到近代西方语言文字理论传入,才改称为“汉字学”或“文字学”。
      早期汉字一直保留着象形的特征,因为“六书”的存在,人们能象识别图画一样快速便捷地识记它们。但是,圆曲的字形却不易刻制,不易规范统一,所以汉字最终发展为现代方块汉字。然而不幸的是,在字形经历如此巨变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书同文字”和“焚书坑儒”这两件大事,使得汉人不再认识除小篆之外的古代文字;同时,由于“六书”不能被直接用于指导现代方块汉字的识字活动,人们也渐渐遗失了它的本义。由此,“小学”从为识字教育服务转向为经学研究服务,即沦落为古文经学研究的工具,而人们便不得不通过一笔一划地死记硬背去识记汉字。
      20世纪初,一大批有志之士远渡重洋探寻强国富民之策,并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国民的愚昧和教育的不普及。但是,他们在致力于教育兴国时却发现,欧美儿童几个月就能完成识字过程,而我国儿童却要费时几年才能完成识字过程。“五四”先驱们提出了这一问题,却没人能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著名的“汉字落后论”,并发起了旨在废除汉字的改革运动。
      否定汉字本身的直接结果,便是本着“实用”的原则去解决汉字现存的问题。其中的典型即为简化字。从学理上来说,简化字肯定是不科学的。第一,它以最终废除汉字为目标,只是暂时的过渡措施。关于这一点,简化字的祖师爷钱玄同说得非常清楚,建国后颁布简体字方案时也交待得非常明白。在将汉字全盘否定的情况下,它怎么可能是科学的呢?第二,它没有充分尊重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而只是秉持“实用”的原则去改变汉字。即使是时至今日,国人都还对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一无所知,所以简化字的人为因素太大,而这正是人们不断诟病它的主要原因。但学术是一回事,社会应用则是另一回事,简化字已应用了半个世纪,绝对不是一句就能废除的,所以艮人反对“废简”,反对“瞎折腾人”。
      自“五四”以来,人们一直都秉持“实用”的原则对待汉字。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将中小学生的识字量规定为2500个,从而减小汉字的识字难度。用一个扫盲的标准去要求全国的学生,幸乎哉?不幸也!没学好的是文盲,学得再好,也只是比文盲稍强一点……

     汉字绝对不是落后过时的文字,它只是有着与字母文字不一样的发展规律。任何一种文字,如果缺乏造字理论的指导,都必然是难识难记的,汉字如此,英文也是这样。以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英语为例,因为不熟悉英语发音,他们无法象学习汉语拼音那样去拼写单词,而只能一个一个字母地去死记硬背,其过程绝对不比识记汉字容易。
      因此,真正有问题的是人,是我们的专家们很无能,不能为我们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汉字是一客观存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汉字本身并不落后,真正落后的是汉字理论研究工作。只要我们揭示出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并将之用于指导汉字的识字活动,则汉字的难识难记问题必将迎刃而解,汉字的规范发展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可是,“五四”之后,国人却一直把罪责归究于汉字本身,去
强调汉字的实用性,即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有选择地去改变汉字,或告诉国人只需极少的一部分汉字。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来确定常用字,本身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因为它所依据的只是文人的作品,与平民百姓无关。大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字,都因为其出现的频率低而没有包括在内。根据常用字表,你会发现你根本不会说话,甚至寸步难行……而这,大概也是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一天不如一天的根本原因吧。

     说白了,强调汉字的实用性,本质上属于“汉字落后论”的滥觞,是十分有害的论调,会对汉字问题的最终解决产生致命的误导。艮人可以断定,只要这种论调存在一天,专家们就会不断地去折腾人,象王大师这样著名的非专业人士也会不断地去折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