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英的水上花想到选歌的思路
http://v.youku.com/v_show/id_27056515.html?full=true
黄英
文/老山根,2009-08-08
在黄英最近唱过的歌里,《水上花》比较特别,这是内地音乐人李杰作曲,江小鱼作词的创作歌曲,也不算“民歌”风格吧,十多年前专为当时的新人王菲(现艺名王菲菲)而作,而后者凭借此曲一举成名,在国内获得多项大奖,被人们称为流行乐坛“天后”王菲之后的“小王菲”。
我听到的黄英演唱的水上花版本,实际只是王菲菲版本的前一段,觉得是挺出彩的一段演唱,当时的现场效果也很好(这是英子的特点)。也许这段歌,是最反映现阶段英子的声音技巧的,大概就是专家所说坎音的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技巧),除了声音的要求,在旋律、节奏等方面,这也是一首不好唱的歌,但英子演唱的比较自如,也很完整。
纯技巧方面,比较王菲菲的原版,觉得英子还没有达到她的水平。在这首歌的演绎中,王菲菲的真假声结合让你真假难辨,而且带着虚实、色彩、轻重的变化,英子也能做到一些,但功力上还是有差距的。
我最欣喜的,不是英子模仿了多少王菲菲的坎音(当年王菲菲也是在模仿王菲),能够将这首歌唱得流畅完整,而是从这里看到的一些个性的东西。
英子的演唱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她敢于体现自己的理解,能听出她的特色。首先就是情感与声音的结合,感情既纯真又饱满,从而使声音变得非常动人,撩人心扉。看到一些映山红强调要英子多找有高音的歌,“飙高音”,其实,纯粹的高音技巧,英子恐怕还算不上多么特出,英子的高音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特别动听,是因为在恰到好处的地方使用,完全不炫技,充满了感情色彩,不是在“飙高音”。
英子曾在采访中不经意地说,“唱歌就是说故事”。在这首歌中,就是用充满了感情、非常有色彩的声音来说一段浪漫写意的感情故事,在这方面,我觉得真的不比王菲菲差。比如,英子的头一句就显得很有光彩和感召力,一下子就能抓住听众的心。这是英子的一个强项。之前的《映山红》,昨天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是这样,头两句就出彩,一下就把你带进去。昨天演唱《花儿》,进入舞蹈节奏很强的间奏时,我看到英子似乎不知该怎么表现,一下子就出来了,当时心里一惊,觉得她精力似乎不集中,但下一段一张口,就又回到原来的感情线上去了。
《水上花》这首歌,再加以雕琢,让声音更流畅、完整些,应该可以作为英子早期的有特点的保留曲目之一。联想到选歌的问题,我觉得《在那东山顶上》是不错的选择,英子能用自己的特色来唱,与谭晶不同的味道(但是这首歌的后面部分,也是很考功力的,不知道现在英子能唱成什么样?)。思路放宽一些,被“民族唱法”(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等都是代表人物)诠释的一些真正具有名歌风的歌,许多都可以来翻唱,用英子自己的理解和特点唱出与“民族唱法”不同的风格与感觉来,这是比较符合英子本色的领域,可以作为一个时期的主线。《映山红》可归纳为这个思路上成功的典范。一般来说,唱成名已久的作品,能唱出自己的东西是非常难得吧,其中有少数《映山红》这样的代表作,总体上有自己的特点,就非常成功了——更关键的还是要有一批喜欢的听众,这个趋势已经可以看到了。也许这就是英子早期(从现在开始)第一个阶段的适合的定位。所谓“红歌”,如果指的是内容,并不在此讨论之内,如果指的是歌曲风格,像映山红,无非就是民歌风的创作歌曲。在这一类歌里,仍有很大的筛选余地和变化空间。强调所谓民歌与通俗的结合,这是“娱乐传媒”的思路(其实所谓民歌与通俗的区别本身就充满了逻辑谬误),也许就是这样,他们才要尝试所谓的“黄英转型”吧。对于黄英的歌唱前途,焉知祸福,但在没有定型前多尝试,没有坏处。
在选歌方面,有些东西,我觉得是不能轻易选的。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选择,在上一篇博文“听黄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我就提出了疑问。有不少网友提出唱萨顶顶的歌,刚好我也听过萨顶顶,这也是不能碰的那一类,因为萨顶顶唱的是她独特修炼得出的独特悟性,学其型而不得其神,会是最失败的模仿。我之所以建议多翻唱“民族唱法”的“民歌”,是因为英子表现出了天然去雕饰的民歌之“神髓”。走这条路,是需要胆略、执着、坚持的,殊为不易。
最近写的几篇文章,是我这个老映山红不务正业,专为英子所写的(就像老山根这个名字一样,也是“映山红”专用),希望她若有机会看到,能有点参考价值。我会一直关注英子,祝愿她在梦想的路上自由地飞翔,尽情地歌唱,给自己和家人,还有无数映山红们带来快乐与美好。
(署名:老山根,2009-08-07。本文系作者原作,私人博客或论坛转载,需保留署名及原始出处链接http://blog.myspace.cn/e/404908040.htm ,媒体或机构采用,请到此联系本人取得许可)
转:从黄英的水上花想到选歌的思路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