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到“贫二代”的位置上看看有没有人“仇民”


作者:长平

如果社会把资源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不是去培训富二代,仇恨就会少很多。因此,与其站在富人、官员和警察的立场,去观察穷人有没有三仇,不如站在穷人的角度,看看有没有人在仇民

 

  你有没有三仇(仇富、仇官及仇警)情结?此问题没有好回答。假如你承认有,那么你的心理有问题;假如你说没有,那么就没人做错了什么。

  最近网络流行的帖子《贫二代18条标准》中,坦然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有仇富心理,并十分痛恨贪官,觉得他们不仅夺取了你父辈的财富,更夺取了你翻身的机会有当城管的冲动,好罩着天天被驱逐的父母

  这个热帖最大的价值,是让人们把目光从富二代转向贫二代,站在穷人的角度看问题。

  那么为什么,在此之前,时评人为穷人作过那么多辩解呢?这是因为,这些时评人都不是穷人,都被这个问题误导了。我自己也曾经认为,中国人在历史上是不仇富的,现在也敬仰靠诚实劳动致富的人。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富二代这个词,可以在网络上激起如此大的情绪波动。显然,我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一颗老鼠屎,可以搅坏一大锅粥。那么,十颗呢,百颗呢,成千上万颗呢?无处不在的权钱勾结,已经让富人作为一个阶层被抹黑了。

  这不免唤醒了历史的记忆。我们的确受过仇富的教育,那是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这种教育要求人们关注的东西,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当事者的身份和阶层,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然后,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这种意识形态认为,地主和资本家都不是好东西。

  早在去年贵州瓮安事件和上海杨佳案发生之后,就有人写文章说,三仇是一种社会病。诊断三仇病的人,虽然也都认为为富不仁、贪赃枉法和滥用权力是病因,但是通常认为这更是一种社会公众的病态心理,他们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夸大了富人、官员和警察的坏处,甚至根本不了解情况,也不想了解情况,逢富(官、警)必反,有反必应。

  “三仇定律的分析方法,其实也是早年意识形态仇富教育的结果,因为它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人群进行分类,然后贴上一个的标签。所以,分析者首先界定说,三仇是人民内部矛盾。

  这种分析方法在学理上已经被抛弃,但是它对于人们心智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把目光集中到富人如何为富不仁,就会让人以为,是他们的奢侈引发了愤怒。事实上,一边过着奢华的生活,一边真诚地关心穷人的富人并不少见。极端的例子,是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杰克逊,他们的豪宅可谓穷奢极欲,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登上慈善榜榜首。就算富人过起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但是他去勾结权贵,恃强凌弱,穷人还是会愤恨。

  如果多想想贫二代,你就会同意,三仇是一个事实,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就掩盖了愤怒的实质:贫穷与公正。如果社会把资源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不是去培训富二代,仇恨就会少很多。因此,与其站在富人、官员和警察的立场,去观察穷人有没有三仇,不如站在穷人的角度,看看有没有人在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