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杉
事发于2004年的中国农业银行湖南衡阳分行衡南支行公然造假案,商人冯卫东的885万元假债权无从兑现,此事被《湖南经视》、《第一财经日报》、《中国青年报》从不同的角度向社会披露,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了社会和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了国务院银监会的高度重视。
农业银行造假售假无辜商人血本无归
此事,在求助警方得到证实。经衡阳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鉴定,2005年7月衡南县公安局查证:衡南农行私刻债务人企业印章4枚(其中:公章1枚,贷款经办人印章3枚),利用私刻的印章伪造了债务人借款合同(此笔690.1万元债权共29份借贷合同,其中一笔为
由于衡南农行的造假行为,导致冯卫东花巨资购买的885.7433万元债权无法受偿。据资深律师指出:此乃废纸一堆,农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衡南农行首先是百般抵赖,在铁证事实面前,仅仅向内部作了供认,但拒绝纠正自己的错误。农行各级面对衡南农行存在的错误问题,采取不查处、纠错,并且极力袒护的做法。
翻开衡南农行、衡阳农行、湖南省农行风险处,于2005年9月间分别向省农行行长所呈的报告内容,就会发现农行造假的猫腻。2006年7月衡南农行面对《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极力为其造假的错误行为辩解,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衡南县农业银行的王副行长则一直强调“当时的做法是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这件事情要看主流”。
铁幕下的肮脏更让人毛骨悚然,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长城公司长沙办事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根据他多年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了解,在资产处置过程中,银行造假的行为正如衡南农行方面所称,“不止一家”,甚至可以称作“司空见惯”。
农行正是有了这一个“造假也是看主流”的“理由”,及已经形成造假“司空见惯”的现实特症,有恃无恐地延续着造假不断的闹剧。
社会舆论谴责农行造假欺诈呼声不止
自从
农行为什会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
纵观农行“造假门事件”的整个过程,归纳出以下的几个特点:其一、是热评持续时间长,从始至今跨越四年时空。其二、是影响力度大,网友评帖上万、浏览上亿,同时引起党和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其三、是社会舆论监督针对强势利益集团的作用收效甚微。然而,农行“造假门事件”代表着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人们普遍对这些丑恶现象非常憎恨。通过这一现象,同时反映二亿中国网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当事人冯卫东的表态
农行造假债权事件给冯卫东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如果得不到公正的处理,冯卫东决不会放弃。他将不遗余力进行抗争,直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为止。同时,冯卫东也对曾经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界人士表示衷心的谢意!同时呼吁社会正义的力量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农行有“理”吗?
网友认为,农行衡南支行造假欺诈之所以引发如此之大的关注和对农行的不满,必定有深层次因素,椐推测是因有着特殊地位作支撑。其一,农行凭借官商身份作掩护,打着“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损失”来堵众人口舌企图蒙混过关,就是堵不住也可通过各种手段让别人无可奈何,故无所畏惧。其二,农行没有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而缺乏凝聚力,在现有的职员中涵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思维大有其人,更谈不上抱负集体的责任感荣誉观。其三,官本位习气依旧,经营理念僵化,严重缺乏危机意识和公关措施,用耍赖的手段对抗到底的观点维持。
“谁制造问题、谁承担责任、谁受到追究”银行造假欺诈何来诚信之有,不整改、纠错,更是道德的沦丧。农行衡南支行造假事件是农行危祸社会的铁证。造假就是罪恶。无论农行怎样诡辩和抵赖,农行都要为其犯下的罪恶埋单!
三鹿企业不讲诚信、道德沦丧,生产伪劣产品放到市场上销售祸害他人。最终也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没良心的“三鹿”已经耸然倒下,希望农行不要步其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