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8月2日,参加常规的俄罗斯八日游。除去往返两日,实际的旅游是在圣彼得堡两日、莫斯科四日。其中一日为“金环游”,即环莫斯科周边的一条旅游路线,我们去了其中的谢尔盖耶夫和弗拉基米尔两地,都是东正教重要的历史胜迹。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强烈的俄罗斯情节,源自两个线索,一是通过俄罗斯文学和艺术——诗歌、小说、歌曲、油画所蕴积的情感和心理联系;另一是意识形态维度的,从社会主义苏联到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红色宣传。所以,对于我们,俄罗斯之旅的意义不同于观光或“怀旧”,还在于清理这一认知系统,感悟当代俄罗斯变革的现实。虽然走马观花的旅游难以承当,但毕竟是亲历其境,而且有两个优秀的导游——圣彼得堡的彼得和莫斯科的谢尔盖为我们答疑解惑。
宏伟的红场和克林姆林宫,对中国游客别具意味。重新点燃“克林姆林宫的红星”,是60年代反修背景下红卫兵的抱负。红星依然闪烁,点燃的却是双头鹰和东正教的新理想,也是俄罗斯的旧理想。冬宫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游人如织。阿芙乐尔号硝烟散尽,成为生意兴隆、小偷出没的景点。列宁有一句名言:革命不是在涅瓦大街上散步(大意),类似毛泽东所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如今,我们和当代俄罗斯人轻松漫步在涅瓦大街夏日的阳光下。无论在冬宫广场、在斯莫尔尼宫,飘扬的三色旗,都使我们面对一个历史已经作出回答的历史的诘问。
在莫斯科河桥上远眺克林姆林宫,红星的意味已然不同。
红场一侧沙俄时代的断头台。
在红场游览的俄罗斯军人和少女。
俄罗斯在1991年转型之后,在文化政策上保持了尊重历史的大国风范——将政治评价与文化遗迹保护分开。因而,造型较好的列宁像、斯莫尔尼宫的马克思、恩格斯像等皆在,苏联时期领导人如捷尔任斯基、加里宁、基洛夫等的塑像保留完好,但高尔基的形象却基本消失,斯大林的形象则早在赫鲁晓夫时代已被清除殆尽,仅在克宫红墙外的墓地上留有一尊。地名多恢复沙俄时期旧名,“列宁山”现为“麻雀山”。列宁墓依然庄严肃穆,却是由久加诺夫的俄罗斯共产党所支持的一个基金会在负责运营。
沙皇时代的圣彼得堡要塞,曾囚禁过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的哥哥亚利山大和高尔基。
阿芙乐尔号成为生意兴隆、小偷出没的旅游景点。
游人如织的涅瓦大街,有点象上海的淮海路。
在圣彼得堡的十二月党人广场,在艺术广场的普希金像前,我深切地意识到这才是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真正深刻的俄罗斯文化营养。在上海汾阳路的三角花园,有一尊在中国可能是唯一的普希金铜像,曾是我们流连的去处。在暗淡的文革岁月,普希金怎样地温暖和鼓舞着我们啊。想起大约在1970年,在上海家庭的“沙龙”中,听赵丹的小女儿赵菊朗诵过《致西伯利亚的囚徒》,那正是献给十二月党人的:
在西伯利亚矿坑的深处,
望你们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你们的悲壮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
决不会就那样徒然消亡
……
圣彼得堡艺术广场的普希金塑像。
想起2004年夏天参加“西部阳光行动”,在甘肃临洮县何家山的一所小学,看到教室后墙上居然张贴着五年级学生朱艳芳抄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当时我难抑内心的震撼,眼泪夺框而出。没想到,曾经温暖过我们的普希金仍在温暖着甘肃腹地一个农村的女孩。今天终于得以来到俄罗斯向普希金致敬!
同行的小毕——应当叫老毕了——焕发了青春的理想和澎湃激情,在普希金像前背诵了刻骨铭心的著名的《致恰达耶夫》,他特别强调,必须是戈宝权的译文。最后几句是这样的:
朋友,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上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这才是引导俄罗斯人民和人类前进的共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