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者按:那多年一贯的风格,要改也难;不用说,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天气预报!
展江:新闻联播到底变了没
2009年08月05日 08:08长江商报
最近关于央视的时评和网论很多,似乎有某种从批评挑剔到肯定鼓励的变化。可是本人耐着性子看了8月3日的《新闻联播》后20分钟,不知道前10分钟是否安排了“领导很忙”,“祖国发展很快”和“外国很乱”照例还是没有变。
除了一贯的负面报道以外,记者(包括播音员)的职业表情通常就是无表情,几乎就是冷冰冰。这是该职业的客观报道理念使然:不偏不倚,多源求证,拒绝作出价值判断,不以官喜,不以民悲,从容不迫,处变不惊。其实,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媒体倒是与国际权威媒体比较接近,如《人民日报》的版面从来都是大大方方的,只是内容隔世了;看《新闻联播》如果只盯着播音员而不听声音不看新闻或宣传镜头,也不觉得与发达国家电视媒体有多少差别。
当然,《新闻联播》的问题在于,它的“严肃”不能适应针对国内外新闻的不同要求。如果播报第一部分“领导很忙”时还得周正点的话,那么第二部分“祖国发展很快”或“祖国人民很幸福”你如何板着脸说道?恐怕只好“作欢快状”了。接下来,又要借国际媒体对自己的国家的“抹黑”来反映外面世界的“水深火热”,“欢快状”多少显得有点幸灾乐祸,于是又要收敛一点。于是在这种脸部体操中,男女播音员们显出了“体制性刻板和僵硬”。
到《新闻联播》结束时,观众似乎从来看不到她(他)们放松一下彼此交流几句,而只是埋头整理文稿,似乎在考虑下一场战斗。而我们看到,国外新闻节目的结尾,倒的确是主播们绽放一点笑意交流一下、甚至有插科打诨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节目末段,往往是文化体育消息和趣闻。前面播报天灾人祸的那个一本正经以及含蓄的悲天悯人的表情早已比较自然地转换过来。而且这多半是男主播让女同事多表现一下,表现一点绿叶与红花的“偏正”关系。
其实,央视新闻有意无意地尝试过放轻松。本人在七八年前曾与不在少数的观众喜欢的海霞同在晚间9点节目《现在播报》共事。观众对海霞的认可,离不开她那张经常绽放的笑脸和独特的气质。可是本人作为“策划编辑”,尽可能选用负面新闻,因此多少压抑了她的笑容。后来在网上得知,她作为新闻频道播音员,在播报2007年安徽境内淮河王家坝水灾新闻时提及前方记者的话,反问道“周围的群众感觉有点儿像过年一样吗”,以致受到网民指责。尽管她本人和央视试图做出澄清,但播报严肃新闻时“放轻松”显然是有风险的。
在比电视更老的报界,西方一直有严肃报纸和煽情报纸之分,以英国为例,前者的代表是绅士手中的《泰晤士报》,后者的典型是主打性、丑闻和体育的小报《太阳报》。这些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声讨媒体受市场驱动,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严肃新闻地盘日渐萎缩,加上经济形势不佳,一些传统严肃报纸也出现了放下身段、走轻松愉悦路线的趋势。但不管怎么说,社会精英还是觉得那种古板如“红十字会老太太”的《纽约时报》等报纸,才是报纸中的珍品。
这样看来,《新闻联播》的变革方向不是“放轻松”,而是到底是按新闻规律还是按“宣传规律”办事。如果是选择前者,我们还要提醒一句,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告诫世人: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社会,社会突发性危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都在日益增强之中。无论是海啸、萨斯、艾滋病,还是禽流感、疯牛症、金融风暴,都已经超越人类知识的预期和控制范围。“现代风险”像一颗颗隐藏在工厂、实验室、发电厂、天然气储存罐中的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引爆。而生态破坏、贫困、战争和极权政治又迫使人们动用更多的“想象”才能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情境。
如果有这样的共识,那就可以说,《新闻联播》所要去除的不是严肃和无华,而是“体制性刻板和僵硬”。看看BBC新闻吧,人家是那样自然顺畅,端庄沉稳,所设置的议题又是那样富含意义。看看CNN吧,人家是“唯恐天下不乱”,恨不得实施中断正常节目,而插播突发新闻,不管这种新闻是多么令人揪心,多么难以众口难调,标准只有一个:新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