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Chrome操作系统:核弹还是烟幕弹?


谷歌Chrome操作系统:核弹还是烟幕弹?

文/陈永东

 

  7月8日,谷歌公司在其官方博客中宣布,将在其Chrome网络浏览器的基础上开发一款开源的计算机操作系统:Chrome OS,年内将公布操作系统源代码,并于2010年下半年正式上市。该操作系统开始将主要安装到市场销售的上网本。同时,由于系统能兼容英特尔等公司生产的处理芯片,也可以在普通个人电脑上运行。

  谷歌要推出操作系统了,业界免不了对此高度关注。以谷歌的影响力,它的一举一动自然令人瞩目。我们在关注的同时,也不禁会有许多猜测:谷歌推出操作系统意图何在?Chrome会对老手微软的Windows带来多大威胁?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是核弹还是烟幕弹?今后的软件销售模式将来会如何演变?

  据了解,谷歌目前正在同设备制造商就明年推出Chrome OS操作系统产品的问题进行谈判。谷歌最近宣布了初步的合作伙伴名单,其中包括宏碁、Adobe、华硕、飞思卡尔、惠普、联想、高通和德州仪器。

  二虎争霸:谷歌微软互相入侵对方领地

  在谷歌宣布即将推出操作系统Chrome OS的同时,业内外众多人士开始猜测谷歌的意图。有的人认为谷歌推出操作系统的目的是想瓜分软件巨头微软长期垄断的操作系统市场,并认为领先谷歌的强大实力,其新的操作系统Chrome OS将对微软的Windows造成巨大威胁;有的人认为由于众多用户对微软Windows的依赖性与习惯性,以及微软强大的号召力与销售服务渠道,将使得谷歌很难撼动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的霸主地位。

  毋庸置疑,谷歌与微软都是伟大的、曾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微软长期以来为全世界提供了Windows、Office等众多的软件及其他服务,是传统软件供应商中最杰出的代表;谷歌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搜索、广告、视频等领域高速扩张,是互联网大潮中最成功的典型。

  因此,说谷歌与微软是IT行业的两只猛虎不为过。作为猛虎,自然都是雄心勃勃,嗅觉敏锐,自然都会把视野投到别人最赚钱的业务范围,互相入侵对方领域在所难免。6月初,就在谷歌宣布拟推Chrome OS之前的一个月,微软推出了Bing,插足以谷歌为首的网络搜索领域。再比如,微软有即时通讯工具Windows Live Messenger,谷歌有Google Talk;微软有电子邮件Hotmail,谷歌有Gmail;谷歌有广告系统Google AdSence,微软有Microsoft adCenter;谷歌有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微软有soapbox;谷歌有超强的搜索引擎Google,微软就推出Bing;微软有市场份额第一的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谷歌就推出Chrome;微软有历史悠久的办公套件Microsoft Office,谷歌就搞个在线Google Docs。现在,谷歌推出操作系统Chrome OS,当然就是针对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

  在许多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谷歌与微软的交锋。虽然谷歌的强项是搜索引擎与互联网广告等,微软的强项是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电子邮件与即时通信等,但他们对于对方已经开展的业务领域总是虎视眈眈。只要资金允许,谁都不肯放过可能蕴含宝藏的新领域。

  是核弹还是烟幕弹?

  如果说其他小公司搞个操作系统,多数人会认为其实力不够,要么认为其后劲不足。但是如今互联网巨头谷歌要搞操作系统,不仅会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很可能会让微软觉得心神不宁。谷歌的Chrome OS就如一枚核弹,随时可能在市场中爆发威力。

  之所以有些人将谷歌的Chrome OS看作核弹,不仅是由于谷歌超强的技术能力,还在于其销售模式中“免费+开源”所代表的先进性。但 “免费+开源”甚至“云计算”毕竟还不是很成熟,更何况,“云计算”离操作系统领域相距甚远。当然,让微软心神不宁的主要还是谷歌Chrome OS的“免费”。毕竟,在浏览器领域的交战中,微软的IE与谷歌的Chrome都是免费的浏览器,在用户花费上没有多大差别。现在,动辄几百上千的Windows如果遭遇谷歌免费的Chrome OS,微软自然不免要多加警惕了。

  不过,微软加强警惕是没错的,但是大可不必谈虎色变。毕竟,谷歌Chrome OS要到一年后才发布,现阶段谷歌主要还是放些烟幕弹,打打攻心战。谷歌一向熟练应用这方面的战术。不论从微软收购雅虎时谷歌的先半路杀出到借机出逃看,还是从微软发布IE8前后谷歌发布Chrome浏览器看,以及从谷歌推出在线办公软件Docs抗衡微软的Office看,凡是在微软占优势的核心领地,谷歌总是要搅搅“混水”的。现在谷歌宣布拟推出操作系统,然而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正式推出,谁能说现在的谷歌不是在造势、炒作,放烟幕弹?

  更何况,前期主要用于上网本的谷歌Chrome OS可能主要注重速度,但对许多设备的驱动程序不一支持。如果是这样,是否会得到用户青睐就难说了,因为可能许多设备接到电脑上没有驱动程序就不能用。这样,即使明年谷歌正式推出Chrome OS时,短期内也不一定会对微软造成重创,因此,至少目前来说,微软完全没必要乱了阵脚。不过,驱动程序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由厂商自己设计并放到网上下载,因为Chrome OS的驱动程序源代码是开放的。

  当我们在观看谷歌与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二虎相争之时,应该对谷歌的加入表示高兴。无论如何,竞争对手加入,可以让我们这些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你已经习惯微软Windows的操作方式,并且离不开它所提供的各类实用功能及众多的驱动程序,同时想使用众多Windows版本的各类应用软件,那就选择微软Windows,代价是要花费一些钱;如果你想免费使用操作系统,并且想获得更快的启动速度,或者看中源代码的开放,那就选择谷歌Chrome OS,代价是暂时它所支持的驱动和应用程序较少。也许有的人习惯微软的Windows,愿意花钱买;也许有的人想省钱用谷歌的Chrome OS,因为这可以让整个PC机的使用成本下降5-10%。至少,谷歌的加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软件销售模式向何处走?

  我们在讨论谷歌与微软许多产品线时,无法忽略他们的软件销售模式。谷歌与微软所推崇的软件销售模式也是两种几乎对立的模式:作为传统销售模式的维护者,长期以来主导全球软件市场的微软需要用户通过花钱购买软件,然后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中,或者说由用户花钱从微软获得一个授权,然后就可以在用户的本地电脑上完成几乎所有的应用。当然,多数情况下,在微软的传统软件销售模式中,不少系统的代码是不被公开的。

  而在互联网中如鱼得水的谷歌却想改变这种游戏规则。谷歌构想的模式是,用户不需要花钱购买软件,只要联网在网上使用各类功能。而且,谷歌描述的更美好的情况是,多数网上应用对用户而言是免费的,而免费的支持多数是由广告商埋单的。同时,谷歌构想多数软件都应该是开放源代码的。

  虽然操作系统有其特殊性,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两家公司在操作系统销售模式的差别。微软还是想坚持由用户花钱购买Windows,然后安装到电脑中使用,且许多代码不公开;谷歌想让用户免费使用Chrome OS,且源代码公开。

  其实,对于这种模式之争,两家公司之前已经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中发生过激战。当时,微软有Windows Mobile,市场上还有诺基亚的Symbian等,谷歌就针锋相对地推出了基于Linux的免费的Android,以抗衡微软与诺基亚的手机操作系统。

  未来软件是收费模式为主,还是免费模式为主?是在线模式为主,还是本地模式为主?笔者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是相互融合,并且根据软件的种类会有所区分。

  如果是操作系统,则可能收费与免费并存。免费模式的操作系统可能小巧、快捷,但其他功能少些;收费模式的操作系统可能功能丰富,支持的软件更多。但是,如果免费的操作系统大量出现,且主要性能稳定,则其市场会扩大,并有可能会使收费的操作系统价格下降。但是,由于操作系统的特性,在使用上只能采取本地模式。

  如果是应用软件,会出现收费、免费与在线、本地的混合。免费模式的应用软件可能以在线应用为主,但多数是中小型程序;收费模式的应用软件则可能以本地应用为主,多数为大中型程序。另外,对于安全性要求高的应用,选择收费、本地运行模式的可能要比免费在线模式的可能性大。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混合的一种新模式:在线的收费租用模式。这种模式也采取在线的方式,但不是免费,而是按使用的服务与时间多少收取租金,目前微软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即有这种思想,微软也将地推出此类模式的软件,这种模式也有“云计算”的影子。另外,微软目前还准备推出一些免费在线软件,如明年即将推出的Office 2010,用户可以可远程操作Word和Excel,但是用户可能得忍受其中插入的广告。这其实与谷歌推出在线Docs非常类似。这样看,谷歌与微软在某些模式方面正走向融合。

  无论如何,多种模式的相互融合是今后若干年软件销售的趋势。不过,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成熟,也许在线的方式会逐步增多,只不过以微软为代表的公司想通过在线方式收“租金”,而以谷歌为代表的另一些公司将会在提供在线免费服务的同时,让用户看一些广告。

  谷歌拟推操作系统一事的确值得关注。虽然明年Chrome操作系统才会正式推出,谷歌目前的宣布有放烟幕弹之嫌,但深入思考一下背后的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对普通用户而言,多一种选择自然是好事;而对于国内IT企业而言,更应该通过分析去把握全球的软件发展趋势,从中找准定位,趁势而上,顺势而为,在避免一些曾经辉煌的软件领域被国外软件厂商抢占情况重蹈覆辙的同时,要树立信心、雄心与恒心,专心致志地搞好技术与市场研究,争取早日在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全球软件市场上涌现更多国产品牌的身影。(软件工程师2009年第8期,作者:陈永东,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