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气候变化有没有人祸?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是不是如韩方明副主任所宣称和担心的那样,我持保留意见。
韩文的疏失
我是一个习惯挑刺的人,所以不妨先挑挑韩文的不妥之处。
韩文从“5100矿泉水”开始展开他的环保煽情的。5100矿泉水“采自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水源地每日允许开采量为3000吨以上。该公司目前年产能力为30万吨”。一个水源地,每天的出水量应处于某个区间,但是不可能100%都开采,所以就有一个每日允许开采量。这就是韩方明副主任所质疑的谁允许的问题。此外,年产能力也并不是实际生产能力。但是,即使每年生产30万吨,是否就支持“那原本维持着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稳定的冰川还能继续存在吗”的质疑呢?西藏有多少冰川,韩方明副主任了解吗?这里开采的是冰川融水,不是冰川,韩方明副主任理解吗?
韩文的一个明显不实之处,是关于羊卓雍错的描述,“它的水正是来自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雪水”,但是念青唐古拉山在雅鲁藏布以北,而羊卓雍错在雅鲁藏布以南,实际是地处喜马拉雅山北侧。韩方明副主任宣称去过西藏多次,请问是真的搞不清两者关系,还是有意误导以证明5100矿泉水对西藏气候的“人祸”呢?
韩文振振有辞地说“如果这个矿泉水真是援藏项目,那就应该真正为藏区经济社会造福,而不是把大量珍泉般宝贵的冰川融水贱卖到外地、卖到国外,留下日渐枯涸的河流和失去植被覆盖的土石山。”我理解,这段话的言下之意至少包含了两点:一是咬死了这个矿泉水项目与“日渐枯涸的河流和失去植被覆盖的土石山”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这个项目不是为藏区经济社会造福,而且是“贱卖”。所谓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是很容易理解的,我想请教的是,5100矿泉水水源地的地下水不开采,无非要么继续作为地下径流,要么转变为地表径流直接流入印度洋,要么蒸发成为水汽,这是否就是韩方明副主任想要给西藏人的“心灵鸡汤”?
韩文中还提到希望有关部门不是因为或相信“总书记和总理指定”要饮这种水因而批准生产。我自己理解的流程是:企业申请——获得批准生产——声称“总书记和总理指定用水”。不知道韩方明副主任根据什么逻辑认定是:“总书记和总理指定” 要饮这种水——有关部门批准——企业生产。不知道韩方明副主任这样说算不算“为政府抹黑”?
我所理解的西藏气候变化的人祸
西藏的地表植被变化确实惊人。全球气候变暖是大环境,西藏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韩文提到了草原草甸的退化、沙化。冰川退化是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冰川的退化是由于生产矿泉水还是全球变暖所导致,我没有发言权,但是草场超承载力放牧无疑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沙化。很自然,牲畜放养方式的如果从放牧改为圈养,必然有利于草场保护,进而保护高原生态。继续推论,牲畜集中圈养,那么牧民也适当集中定居或半定居,也有利于生态保护。可惜,韩方明副主任所推崇的NGO们只会说,牧民定居改变了西藏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我在今年4月下旬到拉萨曾专门和藏族朋友讨论他们怎么看待农牧民定居的议论,藏族朋友说:别理他们,他们巴不得我们还生活在原始社会。如果西藏继续保持粗放放牧方式,是否是这些NGO带来的人祸呢?
韩文也提到了珠峰自然保护区的环保。2000年到2002年我曾在日喀则工作,当时上海援藏干部准备援建珠峰观峰台,因为有几处地方适宜观看珠峰风姿,观峰台既方便观看和休息,也方便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结果不知道怎么外国NGO知道了,提了意见,我2002年秋天离开日喀则时,这件事被否决了,后来是否再建我并不了解。如果建了,是环卫部门失职,当然是人祸;如果后来没建,那么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垃圾满地,是否是这些NGO带来的人祸呢?
结语
西藏作为生态脆弱地区,获得更多关注是正常的。但是,这种关注仍需要正常的逻辑思维,平等的姿态。
为了环保而拒绝一切开发,并不是一个完备的逻辑。而在当下的中国,不少环保NGO及其人员往往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不顾逻辑,不惜扭曲事实,这样最终损害的是环保事业。毕竟,目的正确并不能证明手段正确。
而在韩方明副主任的大作里,“敞开式的垃圾站内大量的塑料袋、纸片等生活垃圾被风吹得景区、河流、公路两侧到处都是,造成视觉污染”,关键是“造成视觉污染”这几个字,帮助我揣摩到韩方明副主任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不知道韩方明副主任是否在感受视觉污染的同时,会不会猛地想起自己在造成汽车尾气污染,冰川退化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呢? (作者: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