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啊,延安》,想起那烽火的岁月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李琦的名字却伴随着他的作品,成为新中国60年历史上名副其实的“为共和国四代领导人作画的艺术大师”,成为中国画坛用手中的画笔为新中国伟人树碑立传的第一人。

●五六十年代,在那个火热的岁月,他曾与毛主席一起劳动,创作出了《主席走遍全国》、《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等传世佳作,以简洁的线条刻画出人民对领袖的热爱和领袖平易近人与人民风雨同舟的伟大风采。主席的亲切接见了画家并对他说:“你以后可以常来嘛!”……

●改革开放后,他创作激情再次燃起,绘出了不朽画作-《我们的总设计师》。画面上,那远眺深邃的眼神,那兴奋坚毅的嘴角,那微微侧扭的颈项,那朝阳迎面的设色,刻画了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大形象,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预示着画家艺术境界达到了炉火纯青……

●我们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人民心连心,带领各族人民唱着春天的故事,吹响了向21世纪进军的号角。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画家被一祯照片所感动,激起了他创作的灵感,一幅《同心曲》描绘出了我们第三代领导人的时代风采……

●我们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也深深地打动着画家的心,创作总书记画像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连载-7-]

我们心中的伟人是这样画出来的

画家的笔后有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以笔墨为新中国伟人树碑立传

--在秋雨中怀念恩师李琦教授

艾君/文 

(9)1993年8月,他听我谈完观感说,诗人的感受最真

改革开放后,可以说,李琦的创作走入了新的春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第三代领导人相继进入了他的创作视野。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我们的总设计师》一画外,曾经还有数次被李琦先生邀请前去欣赏他刚刚创作完的画作。

1993年8月,李先生电话告知我:他的新作《啊,延安》创作完毕,这幅作品是为“纪念主席诞辰100周年”而作。为了先睹为快,几天后的一个星期天,我与夫人前去寓室拜访。

见我们的到来,李琦先生和冯真老师高兴地出来迎接。

李先生开玩笑地说:“青年诗人到了,快看看作品能否使你诗兴大发?”

原来李先生正在和冯真老师研究作品的得失,以便改之。李琦先生穿着一身家庭便装,满手沾满油墨,手里拿着一支画笔;冯真老师给我们沏茶后,不时地给李琦提出她的一些修改意见。李琦先生也不时征求我俩的意见。

我夫人是学美术的,对绘画艺术稍懂一点,但作为我来讲可是门外汉,只能从感觉去班门弄斧谈几句感受。可李琦先生却很谦虚地说:“作品是给人看的,一幅成功之作,表现在能否打动、启迪、感染、教育不同阶层、不同水平的读者。你们都是我的老师,你们的意见是最有说服力的!”李琦先生这谦虚的态度、严谨治学的品德让我很敬慕。

于是我谈了观看感受:“《啊,延安》一画,您没有去细致描绘大的背景,没有去精雕细刻描绘毛主席的全身,只是以简明的线条,却将主席高大自信的形象刻画了出来,他身依宝塔山、放眼全中国的雄心壮志得以完美地再现。画面左侧那初露的曙光,不正让人们领略到那是革命即将成功的曙光吗?我欣赏此作,能产生许多联想:它让我想到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道路,让我想到毛主席的雄才伟略,让我想到革命的圣地延安的宝塔山、延安的窑洞,让我想到自己更应该莫忘昨天,珍惜今天......”

我谈完感受后,李琦先生高兴极了。他兴奋地对冯真老师说:“冯真,我的意图达到了,诗人的感受最真。”

晚上回到家里,《啊,延安》一画启迪了我的思维,启发了我的灵感,便奋笔赋诗一首。

《主席,您向我们走来》

——艾君观《啊,延安》有感

主席,您向我们走来,那步履,那笑貌,带着曙光,带着希望……

那凝重炯炯的双眸,那坚毅自信的微笑,伴着穿越世纪的光芒。

 

啊,延安!宝塔山依然屹立,延河水依然意长;

您是革命熔炉,铸造了一支钢铁的队伍;

您是星星之火,燎原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主席,您向我们走来,您从宝塔山走来,抖落了长征的疲惫,甩掉了百万敌兵的围截,您吁了口气,笑了--

把延安建成革命的熔炉,铸造出浩荡的钢铁队伍,培育出革命的火种,让烈火摧毁旧世界的桎梏。

 

主席,您向我们走来,您从延河边走来,迈着矫健的步伐,来看望三五九旅的战士,“大生产呀嘛嗬咳!”……

您站在鲁艺的讲坛,指明了一条文艺前进的道路。您坐在枣园窑洞里运筹,您来到毛儿沟老乡家唠嗑,您在给小八路战士以关怀……

 

《啊,延安》!又一幅的伟大杰作,再现了光同日月的伟人,刻画出主席宽广的胸怀,塑造出伟人顶天的气魄。

真诚感谢您,人民的画家,您用大手笔绘述出了人民的心愿。

 

见到那千古沧桑的宝塔,又想起那火红的年代。

忆往昔,浴血疆场,峰嵘岁月,难忘记为民族解放而战的勇士;

看今日,改革开放,辉煌中华,难忘却共和国缔造者丰功伟绩。

他们与宝塔山共存,他们与延河水同在。

 

诗写好后,发表在1993年9月《下一代》杂志上。

也就是在9月,《啊,延安》首发式在“毛主席纪念堂”举行,党政军许多领导、新闻记者出席首发式。从此后,《啊,延安》一画陆续在各大报刊与广大观众见面。此幅作品,继先生创作为《主席走遍全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我们的总设计师》之后,是李琦先生又一幅讴歌描绘领袖人物的代表作品。

 

1995年初春的一天,李琦先生创作的又一幅伟人作品即将面世。先生约我去欣赏佳作。

在李先生的画室,一幅以黄河为背景、以火红为主色调,浑厚雄壮的人物画作呈现在我的面前。

李琦先生还是很幽默地问我:“诗人感受如何?”

“《延安时期陈云印象》,说明那时的陈云同志是组织部长。黄河象征着雄浑的胆识,火红的色调象征着抗日的战火;陈云同志坚毅的神态、睿智的目光表现着藐视敌人、真理在胸、胜利在握。不错,绝!”

我观后谈完看法。李琦先生很认可我的观点,并让我写一首诗配画。回去后,我创作了两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烽火岁月

——艾君观《延安时期陈云印象》一画有感

伫立延河畔,浩气眉宇间。宝塔风流千古,革命意志坚。

胸装马列魂,敢挑万重山。纵然雪虐风饕,怎阻我向前。

瞩目烽火起,胆略冲云天。燃烧妖魔蹂践,还我好河山。

绝世潇洒人生,尽现画家笔端;虽是寥寥数笔,却现伟人风范。

(1995年4月20日)

还有一首词《峥嵘(水调歌头)》配画发在当时的一些报刊。

 

 --未完待续--

10)1996年画就了《同心曲》唱响奔向新时代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