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传统的三次诠释和升华(赵秀峰/原创)
央视曾经一度热播的52集《走西口》电视连续剧,被认为是《闯关东》的姊妹篇,这是一部用血泪、坚韧和诚信写就的晋商奋斗史,是一部讲述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历史画卷。《走西口》胜在剧情,悬念迭出,超乎想象,出人意料!贯穿于《走西口》全剧之中的是“仁义礼智信”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精髓,从其在晋商的商道之中的具体运用,不断提升到了关注“治国平天下”、再提升到变卖家产直接参加革命斗争的高度。主题思想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将不国,商道不行”的民族责任感,从其中可以领略到晋商对“仁、义、礼、智、信”的深刻理解,剧中的三次诠释和升华,这是这部电视连续剧最为经典和值得称道的地方。
社会价值观的标准是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繁荣人类物质财富增长的精神力量。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走西口》打开了尘封厚重的历史大门,在民国初年的背景下,展开了田家大院的晋商文化长卷,通过山西祁县田家大院的兴衰沉浮,以及以田青为代表的诸多晋商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曲折故事,在历经数劫后终在包头立脚,但终因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使之认识到只有走上革命道路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贯穿其中的是儒家文化对晋商的巨大影响,乾隆皇帝钦赐给田家祖上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是《走西口》的一条主线,贯穿于全剧的始终。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又扩充为“仁、义、礼、智、信”。理解其意:仁者,爱人也;义者,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也;礼者,按礼制规矩敬人也;智者,敏于思考、做出理性反应也;信者,人言为信、诚实守信也。仁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义是互助友爱,礼是用形式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智是尊重知识和理性,信是尊重过去、尊重已经发现的规律。儒家的“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西祁县田家大院已经完全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体系渗透到传统晋商文化之中。天灾人祸逼得山西人背井离乡,踏上了从商的走西口之路,铸就了晋商勤俭吃苦、坚韧不拔的品质,凭着吃苦耐劳、诚信经营的创业精神杀出了一条《走西口》的血路,靠着晋商文化一步步走向成功。田家大院的起落沉浮、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皆贯穿着儒家文化的精华和升华。
《走西口》在其传统的商业文化里,对“仁义礼智信”做了三次诠释升华。第一次诠释升华是田家大院老爷所传:“大忠大爱为仁,大孝大勇为义,修齐治平为礼,大恩大恕为智,公平合理为信。”而在革命党人徐木匠那里,对“仁义礼智信”赋予了“治国平天下”的革命意义,做了第二次诠释升华:“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旺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赢为智,以义取利为信。”剧中主人公田青在接受了革命思想以后,变卖了自家祖传的、失而复得的田家大院,为革命筹集资金,走上革命道路,此时,最终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做了第三次诠释升华:“世界大同是为仁,祖国山河是为义,家国天下是为礼,刚柔相济是为智,一诺千金是为信”。则更加简化为:“仁爱、忠义、礼博、睿智、诚信。”
《走西口》实现了深厚的人文思想基础、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的较为完美的结合,既是男人们的不懈奋斗史,也是女人们的悲剧史。每当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出行,就会听到女人们合着血泪唱出《走西口》送别之声,令人肝肠寸断的《走西口》歌声催人潸然泪下,生活中充满了离情别绪和无奈辛酸!其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徐木匠、诺颜王子是革命党人和进步思想的代表,田青的成长和进步,李义的正义,田耀祖的赌徒、迷信和软弱,吴玉昆、夏三的腐败和昏庸,刘一刀和二掌柜的残暴,邹老板的狭隘,裘胖子的自私,梁满囤的嫉妒,王南瓜诚实,几位妇女的形象鲜明,淑贞的贤淑,特别是丹丹、翠翠的悲剧色彩,成为封建势力的牺牲品;淑贞与徐木匠的爱情悲剧,最终也没有团聚;……听着如泣如诉的《走西口》,欣赏剧中的生动画面,领略其中的故事情节,体会最深者,当属剧中对于“仁义礼智信”的三次诠释升华,是全剧最具价值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