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学界大致同意,英国是在1800年左右进入產业革命,成為「世界的工厂」。大约1百年后,龙首就被美国取代了。更糟的是,英国开始进入长期性的经济衰退。学界时常从科技、结构、生產力,来解释上述现象。另有些学者,从经济成长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有两个主要派别。
(1)传统的新古典成长模型,特点是成长的动力来自外部力量,例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的增加。这个理论的背后假设,是技术会持续进步,资本累积会有「规模报酬递减」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各国之间的成长差距,会愈来愈缩减,贫穷落后的国家,会逐渐追上先进国家,但不会取而代之。在这个理论下,很可以解释為何英国不能永远当龙头老大。但这个理论不易解释:(a)為什麼英国在1800年左右会成為龙头;(b)為什麼美国会在1世纪内超越英国。
(2)另一种理论称為「内生成长模型」,是从较个体(微观)的基础,来分析成长的泉源。例如新科技的发明、人力资源的培养,都是经济成长的来源。甚至產品质量的改善、激励性的制度、有利的法律规定、研究发展(R&D)、教育投资,都是经济成长的来源。同样的道理,上列这些因素在各国的状况不一,所以就能用来解释為何英国会成长龙头,為何非洲不易在短期内强大,以及為何美国在20世纪初期,能取代英国的地位。
然而,从经济史的观点来看,英国之所以能成為龙头,其实还有许多重要因素,是这两项理论捕捉不到的:例如规模的效果、无法转移的科技、海外殖民地与资源的发现。现在要回答的第1个问题是:有哪些重要因素,让英国在1800左右成為龙头。
大家可能会以為,1800进入產业革命之后,各行各业就以相似的速度向上飞扬。这是很大的误解,可能是因為棉纺业的亮丽表现,让人以為这集体现象。英国从1780开始起跑,到1850年的顶峰之间,国内生產毛额(GDP)的平均年成长率约2.5%,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就產业部门来说,只有几项行业表现特别杰出,大部分行业还是传统性的缓慢。
以下是几项代表性的数字。(1)若用1990年的美元币值来表示,英国在1780年的平均国民所得约$1,787,1820年约$2,099,1870年约$3,263(比同时期第二富裕的荷兰高20%,比法国和德国高70%,比美国多1/3),1913年约$5,032,确实很亮眼。(2)平均寿命方面,1780年时约34.7岁,1820年约39.2岁,1870年约41.3岁,1913年约53.4岁,进步明显。(3)识字率也有很大进步:同一时期从50%到54%到76%到96%!(4)农业部门就业人口的百分比明显下滑:同一时期从45%到35%到22.7%到11.8%!表示非农业部门的迅速成长。
但有一项警惕性的讯息:美国的製造业生產力迅速追赶,1820年时已是英国的1.49倍,1870年2.04倍,1913年2.13倍。為什麼这麼快就被追过?以下分4点说明。
(1)英国的科技进步虽然很快,但如前所述,在各部门的分佈很不平均。以服务业(如商店、银行)来说,这个部门的就业人口约占40%,但技术进步却相当不显著。
(2)关键性的科技(例如蒸汽机),大家误以為必然有非常大的產业效果。其实蒸汽机所带来的「社会节省」(也就是节约成本的效果),在1800年时只占GDP的0.2%。原因是蒸汽机并未立刻被广泛使用,1800时总共只有3.5万匹马力的动能。蒸汽机的重要性,要到1850年之后才显著。例如1870年时,已增加到200万匹马力,此时就有很显著的社会节省,约占GDP的3.5%。
(3)美国產业的生產力,為什麼能追得这麼快?就英国这方面来说,工厂的组织型态很传统,都是中小型企业,不易发挥「规模效果」。以棉纺业中心曼彻斯特為例,中型工厂的雇用人数,1841年时只有174人,只比「最低效率规模」的150人稍高。相对地,美国的工业由於地广人稀,又没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一开始就朝大规模作业、生產线的设计,工厂规模平均比英国高出许多。双方的「生產效率」与「规模效果」,高低立判。
(4)在1800-1900年间,英国的科学与技术领先世界,是科技的「净输出国」。这当然很荣耀,但赚到的「面子」大於「裡子」:比英国落后的国家,进口英国技术后,运用较便宜的人力与较丰富的资源,很快就追上来。反过来说,英国很少从其他国家,得到这种追赶的好处,没有享受到便宜快速的「学习效果」。
现在把场景拉回1800年代,对比英法这两个世仇,解说英国為何能胜出。法国的人口较多,气候温和,资源也丰富。但英国从1560年代(都鐸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开始,积极开拓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尤其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海权更是快速发展。这表示一件重要的事:海外市场与贸易额大幅增长,也刺激国内產业的蓬勃进展。
英国最特殊的技术,是煤矿的开採、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也就是在能源技术上领先世界。长期下来,英国工人阶级内,拥有技术的人员比例相当高。相对地,当英国重商主义快速进展时,法国还停在大陆型的农业生產型态,不像英国一样积极发展海权与开发殖民地市场。法国人把大部份的精力,耗在政治争夺与文化活动上,输掉了起跑点的优势(first mover)。
明白英国能在西欧领先的原因,现在来看為何美国很快就能超越。把时间点拉到20世纪初期,对比的效果较明显。
(1) 1920年时,美国的GDP约$594.4(单位是1990年的10亿美元),英国在1913年时只有$214.5。这是「岛国」和「大陆」型经济,在规模上的差异。
(2)同一时点,美国的人口有106.9(百万),英国才42.6(百万),差2.5倍。
(3)以投资额占GDP的比例来说,美国约12.5%,英国才7.4%,表示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正在积极拼经济。
(4)以R&D经费占GDP的比例来看,美国约0.25,英国才0.02,差10倍。
(5)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美国是0.56,英国0.07,相差更远。
(6)土木工程师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美国0.13,英国0.05。
(7)总合要素生產力的成长率:美国1.7%,英国0.45%。
这7项数字宣告英国的必然落后。
英国衰退的劣势,到1929年就明显到无可争辩。美国平均每人的GDP,是英国的131.4%,而在60年前(1870),美国是英国的75.3%。1929年时,美国製造业工人的生產力,是英国的250%。
再换一种指标。英国在1913年时,前三名的產业是:铁路与船运、纺织业、钢铁业。1929年时的前三名是:铁路与船运、烟酒业、纺织业。而美国在1913年的前三名是:非铁金属业、农业设备、產业设备。1929年时是:农业设备业、车辆与航空器、非铁金属业。其实只要看1929年英国的第二大產业,竟然是「烟酒业」,就知道有多沉沦了。
美国的製造业能在短期内成為龙头,有一项关键就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在1940年之前,美国的优势几乎都是「能源密集型」的製造业(耗铝、耗铁、耗油)。这表示美国的能源价格偏低、天然物资充沛,自然就走向以资本密集、原料密集、节省劳力型的工业。
一方面这是得天独厚,但也造成在短期内,快速耗竭无再生性的资源。另一方面,就朝向开发人力节省型的技术(耕耘机、收割机、洗衣机、生產线)。有了这两项优势,就更吸引外国的人力、资本涌入,形成雪球效果:劳动生產力、资本生產力、技术进步率、投资报酬率,都遥遥领先。
相对地,英国早期的优势(例如蒸汽机、煤矿能源),很快就失去光彩。英国的社会阶级、菁英统治、贵族气息、歷史包袱、制度僵硬。这些英国特色进入20世纪后,成為再度翻起的障碍。更糟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付出惨痛的代价,本土遭到严重打击,二次大战后,殖民地又逐渐独立。而美国在两次大战期间,不但本土没受影响,反而因為军需与武器的供应,让经济兴盛起来。
若以20世纪末的眼光来看,英国產业的竞争力有几项严重缺点:缺乏生產线、经济规模不够大、经营不够多角化、水平与垂直的整合度不足、企业管理能力较弱、新科技的发明能力(如电脑软体)不足、科技人才外流。而这些缺点,正好是美国產业的优势。我们还无法预测,美国这些优势还能维持多久,才会被日本超越,就像20世纪初期,美国迅速超越英国一样。
参考书目
Crafts, Nicholas (1998): “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 the rise and relative decline of 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2):19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