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企扩张的难题”之四


     有人会说:有些大型“民企”在海外拓展而且比较成功。其实只要对其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此类“民企”在规模化系统化地使用国家资源和系统渠道来建立其自身的财富王国。此种非驴非马的运作方式能持续多久无人知晓,也令人拭目以待。见过此类民企在非洲和中东拓展业务的年轻人,满脸疲惫,有几分兴奋(因为国外新鲜感),不分昼夜地往返于非洲和中东各国,毫无顾忌地在消耗年轻体力资本。与日本和韩国的业务人员相比,此类民企的工程业务人员就是刚毕业的孩子,从其行头装束上看,就是低成本高智商工人,无国家或公司形象可言。当一个生产资料拥有者肆无忌惮地消费生产力而不给其再生机会时,好比靠备份油箱行驶的汽车,抛锚只是时间问题。

     民企起步不易,业主多半是一生没见过什么钱;一旦成功,其最大特点多半是:购别墅、买好车、送后代上“贵族”学校。体制因素使多数业主产生小富即安的习惯。曾耳闻民企业主的心态是:“我们出去能做什么?不懂语言、文化和法律;我们就是陪孩子读书,消费,协助对方拉动内需;赚钱只能是在国内。”如今在海外不难见到在海边靠钓鱼和螃蟹消磨时间、陪太子攻书的父母,在茶楼里闲聊壮年人......在海外消费和消磨,使Vancouver成了Hongcouver,Toronto成了Chnro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