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谁活着?


谁为谁活着?

 

柏文学


    读到一篇文章的开头语:“80后这一代,为父母活过,为社会活过,为党活过,为老师活过,为考试活过,为分数活过,为同龄人活过,为爱情活过,为物质活过,唯独,没有为自己纯粹地活过,是的,转眼就到了待婚待育年龄了,又得开始为下一代而活了。”很有些触动。作者是80后。坊间媒体关于“80后”“90后”的话题,谈论得很多很多了,而我一直没有上心关注。因为自己的女儿就在“80后这一代”,俨然自以为对“80后”有所了解。虽然女儿不曾如此明确感叹“唯独,没有为自己纯粹地活过”,或许内心也差不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相通之处。


    由此可以感觉到,“谁为谁活着”的问题同样存在代沟。譬如,做父母的是否感觉为孩子活着?“可怜下父母心”,“一切为了孩子”,是什么情感呢?在我女儿一周岁还不到的时候,住房是单位分配的,不少同事便是邻居。那时社会还没有阔绰到有“搬家公司”,搬家总是男同事互相帮忙干活。有一次搬家后聚餐时,男同事们有机会畅谈搬家的感觉。我说“我的感觉是‘解放了’”。引起哄笑。大家说我最诚实。离开家门就叫“解放”,那么在家里就是“禁锢”了。被谁禁锢了?当然是孩子。


    是的。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也因为只会有一个孩子,便自然当成宝贝。“放在嘴里怕化掉”,抱在手上怕跌落地上。孩子没有母奶吃,三天后起就靠喂,奶粉,鱼肝油,青菜水。每夜起来3到5次,没有一夜能睡安稳觉。天天要洗尿布,阴雨天还要在煤球炉上烘尿布。那时改革开放不久,条件昔非今比。没有尿不湿,没有液化气,请不起保姆,两边老人都互相顾不上。为了孩子,一刻也不能离家。女儿上幼儿园后,直到读高中,感觉都是半“禁锢”。所以女儿考上大学后离家读书,又有了一次“解放”的感觉。


    操心劳碌中,也曾扪心,自己为谁活着?答:既为自己活着,又为别人活着。为女儿,为父母,为妻子。如果自己遭遇不幸,也是女儿的不幸,父母的不幸,妻子的不幸。在那政治挂帅的年代,也就是现在不少人认为是精神充实、富有理想的年代,是不能说为自己活着的。“要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人被规定要为“公”活着,不能为“私”活着。可是事实上,人总是把饭送进自己的嘴里,总是把衣服套在自己的身上,总是把挣到的钱放在自己的家里。关于公私观,可以说人们普遍陷入轻度的人格分裂症。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倡导实事求是。人们终于真实面对自己和他人,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识。活着既是为自己,也必然为他人。“为父母活过,为社会活过,为党活过,为老师活过,为考试活过,为分数活过,为同龄人活过,为爱情活过,为物质活过”,并未言过其实。而“唯独,没有为自己纯粹地活过”似乎有些错觉。若没有想到“父母为自己活过,社会为自己活过,老师为自己活过,同龄人为自己活过”,就更是错觉甚至自相矛盾。因为“得开始为下一代而活了”包含着“上一代为自己而活”过。


    为什么“80后这一代”,会觉得“为父母活过,…唯独,没有为自己纯粹地活过”?就是因为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全部的未来,没有那个家庭愿意放弃全部的未来。孩子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心,承载了太多的希望、要求和竞争的压力;同时父母和老师没有把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变成孩子自己的内在要求和愿望,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和老师是为了他(她)。一个孩子是计划生育的结果;计划生育又是国情所需。另外也必须承认,“80后这一代”的父母和老师们,大多数所接受的教育很不够,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常识极其阙如。


    黑格尔说,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世间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止是一根链条,而是错综复杂的网络。很多事情,真是一言难尽,万言难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