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科学主义教育研究观的片面之处


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其名著《论现代的怀疑主义》中指出:崭新的科学技术让了解其价值的人建立起了无比的信心;智育开始变成一个普遍的信仰,不聪明的人情愿受聪明人的指导;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是科学的英雄主义的时代。对科学的崇拜使得人们将科学主义的逻辑实证方法直接引进对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教育学也不例外。教育学与唯科学主义的结合就形成了唯科学主义教育观。在教育研究这一重大问题上,唯科学主义的倡导者坚决主张:以成熟的自然科学方法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重在追求对教育现象与事实的精确化、定量化、客观化,重在对教育事实和规律进行准确无误的科学而客观的描述。其代表人物包括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拉伊(w·A·lay)及梅伊曼(E·Meumann)等等。他们主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教育现象作出客观的因果解释;教育学研究的科学化可以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地从事实及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联系,使他们在研究处理教育问题时,掌握有效而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在这种不客观的思想指导之下,他们的教育研究行为及方法,出现了以下的几个偏差:(一)注重客观事实,排斥主观价值:唯科学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事实远比价值重要得多。它所说的事实,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客观现象。它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自然科学知识,人类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它排斥人文学科,认为价值是主观的东西,是非真理的东西,是人的趣味和不成熟的心理。因此,人应该更加理性与唯物,客观地对待周围的环境,追求纯粹客观的知识和没有主观性的认识论,将主观价值的东西从教育中清除出来。(二)重视理科学习,排斥文科学习:唯科学主义教育观主张在课程的设置上,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力学、机械学等自然科学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应该把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实到课程内容当中,使学校课程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尽力减少学校课程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差距,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了解到最新的科技信息。对待哲学、伦理、宗教、道德、历史、艺术、文学等人文学科,它采取轻视的态度,认为人文学科简直是多余的、无意义的。(三)强调定量研究,排斥定性研究:唯科学主义观认为,在教育研究中,通过经典的数学方法,可以运用有关的数字、数学符号、数学语言对教育事实进行精确的描述;还可以使错综复杂的教育事实更加简化。在他们看来,一切教育事实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来表示。与此同时,唯科学主义观对定性研究持轻视态度,认为定性研究是一种不成熟的“前科学”式的研究方式,它不能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只能对教育作一些肤浅的皮毛式的解释。(四)强调教育技术,排斥教育原理:唯科学主义教育观坚信教育学是一种应用科学,因而应开发其技术性;而要确立教育的操作技术原则,就要探寻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按照这种因果关系来建立并形成技术模式。与此同时,唯科学主义的教育观对教育基本原理持冷淡且轻视的态度。它认为,教育原理与教育的现实问题相距甚远,对教育原理的研究无助于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教育原理是无用的,不合实际的。

总的来说,唯科学主义教育研究观注重教育研究的实效性,并提倡增强教育研究的科学意识,这无疑是进步的。但是,它否定“价值”在教育研究中的客观作用,提倡“价值无涉”,同时将教育研究者的动机、情感、个性、态度等视而不见,要求教育研究者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去研究纯粹客观的教育事实,这显然是荒谬而可笑的、不符合教育研究的实际状况的。正因为唯科学主义教育研究观的上述错误观点,使得它并没有在教育研究领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始终停留在学术观点的层面上进行呼吁,并没有解决真正的教育难题。

 

 

参考资料:

1、毛亚庆:《论两大教育思潮的矛盾冲突及其边际与限度》,《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2、乐传永:《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

3、邓志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