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柳之争又显山露水了。50年大阅兵的尖峰时刻,曾经喧闹过。60年大阅兵的尖峰时刻,再次风生水起。有些狐疑,是不是又要最高领导人责令倪光南院士,写一封妥协的公开信。而柳传志,则携刚从国际市场败退的联想,再次成为赢家,那张鬼神莫测的面容,会再次成为媒体眼中的焦点。
《联想一直在进步 倪光南原地踏步》,说实话,这有点奚落倪光南院士。倪柳之争,曾经重创联想的是一个女记者的报道,据说计算机世界因此失去了2000万的广告大单。那个女记者的名字记不起来了,笔名好像叫什么蓝,帮方兴东写过书。
资本最大的价值,就是让媒体失语,联想做到了。之后,倪柳之争就成了柳传志的立传,倪光南的哀怨。用某些人的话来说,仍有抱怨情绪的倪光南院士,就像失去阿毛的祥林嫂。而再次被提及的股权真相与先前的内容并无二致,只是又多了个10年的轮回。
历史不能假设。在“贸工技”与 “技工贸”的PK中,市场经济暴利诱惑下的投机,完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关村从前是一个跳蚤市场,尘土飞扬的土路,蜿蜒曲折的盗版买盘路线,是标准型记忆。抢先太平洋电脑大厦开业的海龙大厦,有句小平的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龙大厦是个高级点的跳蚤市场,贩卖高科技产品,有点冷幽默。
倪柳之争,只是一个缩影。如果把倪光南院士看做一个学者、知识分子,柳传志先生则是商人。学者有原则,商人追逐利。他们本来就不是一类人,即便因为某些传说中的三顾茅庐,也只是需要时的宣传而已。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企业的历史何尝不是。
奥威尔的《1984》讲的很清楚,真相不曾被扭曲、虚构,真相根本就不存在。倪柳之争也一样,在媒体用“新话”代替“旧话”,从80年代的科技英雄,到90年代的商业精英,两个时代潮流的碰撞,老实的很难胜出。用更直观的表述,对联想来说,80年代最需要的是倪光南,那个时代倪光南的光环很耀眼。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暴利大潮,开始湮灭科学技术,那个光坏就要易主了。
苏联解体后,中国的倒爷遍及俄罗斯。要知道,国内PC业最大的倒爷,就是联想。当商业贸易的利润远远超越高新技术,从“技工贸”蜕变成“贸工技”的投机行为,就不可避免。全中国都在商业贸易,作为商人的柳传志,很自然就走到了前台,并带上了曾经戴在倪光南院士头上的光坏。
光坏和光环是不同的。倪光南院士头上的光环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柳传志先生头上的光坏是市场经济和商业贸易。从大环境看,中国的高科技技术,基本也是在市场经济迎风上扬的时候,开始急速下滑。80年代,北大计算所的Z80,基本与世界同步,并以此和科技部换了一栋楼:老图书馆。但国家在投入数亿人民币后,因为没有突破,下马了计算机的研究。
倪柳之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知识分子的原则PK商人的投机。在9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爆发巨大活力时,科学技术退居二线,开始被冷落到墙角,一如倪光南院士偶尔在高新技术方面的访谈和发言。不必苛责两个当事人,无论是看上去固执的有些可爱的倪光南院士,他是个真正有良心、有原则的知识分子。甚至与这个市场经济时代格格不入。对于柳传志先生,我们只能表示敬意,在市场经济的上升期,带领联想取得巨大的成功。在联想国际化遭遇颓势,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胆识,重新执掌联想,值得敬重。
倪柳之争,用大历史观来看,是高新科学技术被市场经济活力替代的必然结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是一个噱头,除了“13亿人举火把也要点爆原子弹”的粗暴野蛮式思维,不可能诞生有创意、想象力和严谨风格的高科技产品。倪柳之争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民族高科技发展的悲剧。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被市场经济、商业贸易暴利的短期利益阻挡住了脚步,中国的高科技工业从此被耽搁。
倪柳之争是个缩影,它也是中国“市场换技术”的缩影。联想是个巨头,目前尚且步履维艰。而1988年成立的华为,技术路线显得很另类。现在,华为不仅国内坐大,还打入海外市场,与思科等巨头鏖战国际市场。
倪光南院士和柳传志先生都没有错,是中国的市场换技术战略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