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探索白银发展特色经济新途径


        从比较优势探索白银发展特色经济新途径(赵秀峰/原创)

【摘要】: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白银市的比较优势在于依赖矿产资源的开采挖掘形成产业直至走上依赖于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的道路。由于资源枯竭所造成的白银厂矿田后续资源严重不足和相对的矿产资源优势逐渐丧失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基础上,本文通过实证性的分析研究,试图从白银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比较优势,探索白银资源型城市和工矿企业发展特色经济的新途径。
【关键词】:比较优势 资源型城市 特色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地有赖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际之间的产业化程度和分工与交换。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从发展区域的角度看,凭借地緣和相对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无疑是振兴地方经济、造福子孙后代的最佳途径之一。当前白银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由于矿产资源枯竭所引起的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既是现实问题又是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也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所能够吸纳人口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本文试图通过对于白银地区相对比较优势的分析,探索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进一步开放条件下矿产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经济的新途径。
一、发展特色经济是相对比较优势发展的结果。在价值判断上,比较优势是通过比较利益来实现。
所谓特色经济是指区别于其他地区发展经济的独特模式或者发展途径。发展特色经济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立足于对实际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基本原则,发挥创造性思维,才能够从相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中探索出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从顺向思维的角度来看,相对比较优势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其优点就在于扬长避短、趋利除弊;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看,有了相对比较优势未必能发展特色经济。问题在于事在人为,能否充分利用其現有的优势来发展经济。一般说来,发展特色经济是充分利用相对比较优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现实的普遍性和可行性。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一国生产什么,出口什么,取决于该国同别国相比较而存在的绝对利益或相对利益的优势。国际贸易如此,从国内贸易的地区经济交换亦然。
在价值判断上来看,比较优势主要是通过比较利益来体现的。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与其各自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利益理论,极其推崇分工,断定分工能使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据此认为发挥“自然的优势”的专业生产进行彼此交换肯定有利可图,不仅适应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而且也适应于各国之间的分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利益)理论,其核心是通过生产费用的比较生产那些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此通过商品交换从中取得比较利益。李嘉图首先阐明和论证的比较利益原则,是分析巨大“贸易利益”来源的基本方法,一是用最简单模型中的某一特定的单位劳动量表示的“要素禀赋”,二是用其他商品——如他所列举的布和酒的这种劳动生产率表示的某一“技术”。虽然早在各种文明的古老的年代里,人们早已觉察到专业化的好处,便只是到了李嘉图时代,经济学中这一最深刻和最卓越的研究成果才被发现。虽然比较利益的原则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被发现,但它可同样适应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贸易。比较利益原则作为一种实证理论,可以用于预言投资方向和贸易条件。
二、从比较优势的相对性认识白银工矿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质。
比较优势是相对而言的优势,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投资环境和人力资本处于得天独厚、相对优势的条件,这是发展区域经济和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和充分利用的方面。如果仅仅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来看,产业革命加快了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速度,工矿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应运而生,在世界其他国家和我国都有一批依托于自然资源开发而建立起来的大中型企业和城市,诸如大庆油田与大庆市、胜利油田与东营市、大同矿务局与大同市等。白银市的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其地名即因明代在此开采金银而得,白银厂矿田的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勘探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的。建国初期的白银尚属蛮荒地带,人烟稀少。1954年白银公司的成立揭开了白银厂矿田的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序幕,国家从全国各地调入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巨额资金并把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建设列入“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迅速建起了一个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1958年白银建市,此后行政区划几经变迁。1985年白银正式成为地級市,管辖范围三县两区,其发展经济的重心仍然在白银区的有色金属和平川区的煤炭资源的开发。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在其50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贡献相当于再建两个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在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兴盛的1985—1994年期间,以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为代表的采掘、原材料工业产值在白银市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76.28%提高到81.39%。白银市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其形成、发展与白银有色金属开发性企业的出现密切相关。,基于白银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白银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影响很大。
白银市的比较优势在于依赖矿产资源的开采挖掘形成产业直至形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道路。经过30多年的开发到80年代中期,白银厂矿田的有色金属资源已经接近枯竭,陷入了后续资源严重不足的危机中,相对的矿产资源优势逐渐丧失。其主要矛盾冲突表现为:在矿产资源有限性和人类社会需求无限制采挖形成的资源短缺给白银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矛盾;企业生产加工处理能力的扩张与资源短缺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开工不足所产生的矛盾;有色金属市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所引起的价格下降、加之企业受外部影响而产生的成本推进与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所产生的矛盾;如此等等。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促使经济学家必须做出最佳选择。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方面,美国的休斯敦和前苏联的巴库,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2001年12月,国务院将辽宁省阜新市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试点结果表明:过去以煤而兴、矿竭城衰的阜新转型为新型的现代农业。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白银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探索矿产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发展特色经济的新途径,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振兴。
在比较优势具有相对性的前提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同样是相对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而言,受到经济、社会、自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且不断发展变化。同时,由于经济结构是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综合有机体,与世界各国比较我国已确实不是资源大国,十几年里粗放经营式的发展已给原来不多的资源带来巨大的消耗并对自然环境带来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矿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矿石采掘量和主要矿产品总量均居世界第三位,为我国提供了93%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料,75%的农业生产资料与矿产资源有关。但是,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低于发达国家10多个百分点;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耗能为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资源浪费的另一面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这种挥霍现有资源、破坏环境、过度开发土地和地下资源所带来的增长称之谓没有前途的经济增长。
因此,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富有特色的白银经济,首先必须考虑能够比较充分的发挥地缘优势和有利条件并能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这是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利益)的题中应有之意;其次必须考虑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各种经济因素的平衡协调发展以保证经济运行良性循环;第三是能够促进科技进步、节约劳动时间、取得最大的社会有用效果,进而实现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目的;第四是能够促使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科技、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白银工矿企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白银工矿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一)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矿产资源相对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白银具有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建立起来的雄厚工业基础,具有发展现代工业的原材料、能源、化工、机械、建材和轻纺工业体系。从地缘角度看,根据甘肃省计委及地矿局的有关资料,目前全省可供开发的优势矿产及其主要产地大多已被利用,产量急剧下降,到2010年在地勘投入保证并完成相应地勘规划的前提下能够保证经济发展需要的有26种,稀土矿、磷矿、钾盐矿、滑石矿将严重短缺不能保证。目前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依然没有摆脱陷入资源枯竭的严重危机,自供矿占所需量的1/3左右,而大量所需只能通过外购满足其生产能力需要。因此在露天开采闭坑后,只能凭借深部井巷、小铁山矿井和西成厂坝铅锌矿的开采,满足其部分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有色金属资源的采、选、冶基础上,还可进行深加工。利用现有煤炭资源,可以进行热力资源开发和火力发电;利用水力资源优势,黄河流径白银214公里,既可舟楫灌溉,又可建立梯级水电站解决能源问题。伴随白银的有色金属、煤炭资源、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商业和服务业,还可以发展蔬菜种植业,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替代产业。
(二)树立全新的资源观念,大力开发新的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借助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好形势,通过市场渠道引进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推动白银经济发展的又一条途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或知识)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其他生产要素所无法比拟的,引进智力资源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通过市场外购矿可以满足一时生产急需的话,那么智力投资所带来的效应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种人才的引进与输出以及矿产资源的流通,同时都具有双向性流动的特质。首先是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白银市拥有45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加快白银经济发展的智力保障。其次是在通过与加拿大明科公司的合作勘探,搞清楚白银厂矿田的矿产资源存量,寄希望于新的矿产资源的开发。第三是可能通过现有丰富的石灰石的开发进行深加工,生产出新产品,防止资源的浪费。第四是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可通过发展知识经济形成新的产业群。
(三)实施产业转型和科教兴市战略,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发展接续产业实现产业的深化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白银以矿立市,建设初期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链,固然可以享受专业化由此而带来的好处;随着矿产资源枯竭而带来的生产萎缩,由此就需要既挖掘潜力又要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专业化生产经营和多元化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育新的替代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的深化和升级。经济转型,对于白银市这样一个以矿业为经济命脉和立市之基的资源型城市而言,无疑是一个根本性的大转变,需要通过创新思维,实现产业延伸和产业扩展。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是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设立的第二家高技术产业园区,也是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园区,自2001年10月签约至今签约项目将近30项,投资总额将近20亿元,已有10多户企业陆续入园建设。白银西区开发,是黄河上游多民族开发区甘肃段五个经济试验小区之一,是甘肃最早成立的省级开发区,2002年落实建设项目22个,总投资16.7亿元。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之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四)通过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深化资源型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振兴发展。目前白银的工矿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全国其他资源型企业遇到的问题相类似,由于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一批矿山经过长期开采,资源逐渐萎缩和枯竭,由此而造成企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且有的长期停产亏损严重、职工生活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充分肯定了煤炭、有色金属和核工业矿山在建国50年多来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充分估计企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党和国家政府决定对有色金属行业一批资源枯竭矿山实施关闭破产,这是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实现扭亏脱困目标的重大举措,关系社会稳定的大局,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色金属企业的矿山关闭破产,既提供了企业转型转制的机遇,又面临着激烈地市场竞争的挑战。因此,只能借助于改革,将原来的“拨改贷”形成的债务负担变“贷改投”,重组企业的资产结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共同关心企业的发展,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既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又带来了企业的发展振兴。
(五)依法管理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加强环境保护,以保证白银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全部城市中的390多个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目前正处于衰落期。1997年7月间甘肃省陇南地区厂坝铅锌矿由于群采乱挖,给国家造成上百万元的巨大损失。还有资源的粗放经营所带来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迫切需要依法治矿、依法管理国有资源,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国有资源的利用效果,形成富有白银特色的经济模式,造福一方,为国家多做贡献。
(六)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白银区域经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兰州—白银经济区是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所列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点开发区域,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又是甘肃省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点之所在。白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其战略是可持续发展;其途径是实行对外开放,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的延伸和扩展;其关键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结合白银实际所进行的创新思维,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最终实现白银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作者系甘肃省白银有色金属职工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1、经济科学出版社: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J].第1卷第558页。
2、高子发、黄杰:从衰微走向复兴.甘肃经济报.2002-3-26第1-2版。
3、李世华、高南扣: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9月第3版。
 
从比较优势探索白银发展特色经济新途径
(赵秀峰/原创)
【摘要】: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白银市的比较优势在于依赖矿产资源的开采挖掘形成产业直至走上依赖于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的道路。由于资源枯竭所造成的白银厂矿田后续资源严重不足和相对的矿产资源优势逐渐丧失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基础上,本文通过实证性的分析研究,试图从白银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比较优势,探索白银资源型城市和工矿企业发展特色经济的新途径。
【关键词】:比较优势 资源型城市 特色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地有赖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际之间的产业化程度和分工与交换。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从发展区域的角度看,凭借地緣和相对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无疑是振兴地方经济、造福子孙后代的最佳途径之一。当前白银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由于矿产资源枯竭所引起的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既是现实问题又是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也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所能够吸纳人口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本文试图通过对于白银地区相对比较优势的分析,探索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进一步开放条件下矿产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经济的新途径。
一、发展特色经济是相对比较优势发展的结果。在价值判断上,比较优势是通过比较利益来实现。
所谓特色经济是指区别于其他地区发展经济的独特模式或者发展途径。发展特色经济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立足于对实际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基本原则,发挥创造性思维,才能够从相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中探索出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从顺向思维的角度来看,相对比较优势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其优点就在于扬长避短、趋利除弊;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看,有了相对比较优势未必能发展特色经济。问题在于事在人为,能否充分利用其現有的优势来发展经济。一般说来,发展特色经济是充分利用相对比较优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现实的普遍性和可行性。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一国生产什么,出口什么,取决于该国同别国相比较而存在的绝对利益或相对利益的优势。国际贸易如此,从国内贸易的地区经济交换亦然。
在价值判断上来看,比较优势主要是通过比较利益来体现的。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与其各自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利益理论,极其推崇分工,断定分工能使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据此认为发挥“自然的优势”的专业生产进行彼此交换肯定有利可图,不仅适应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而且也适应于各国之间的分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利益)理论,其核心是通过生产费用的比较生产那些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此通过商品交换从中取得比较利益。李嘉图首先阐明和论证的比较利益原则,是分析巨大“贸易利益”来源的基本方法,一是用最简单模型中的某一特定的单位劳动量表示的“要素禀赋”,二是用其他商品——如他所列举的布和酒的这种劳动生产率表示的某一“技术”。虽然早在各种文明的古老的年代里,人们早已觉察到专业化的好处,便只是到了李嘉图时代,经济学中这一最深刻和最卓越的研究成果才被发现。虽然比较利益的原则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被发现,但它可同样适应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贸易。比较利益原则作为一种实证理论,可以用于预言投资方向和贸易条件。
二、从比较优势的相对性认识白银工矿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质。
比较优势是相对而言的优势,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投资环境和人力资本处于得天独厚、相对优势的条件,这是发展区域经济和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和充分利用的方面。如果仅仅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来看,产业革命加快了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速度,工矿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应运而生,在世界其他国家和我国都有一批依托于自然资源开发而建立起来的大中型企业和城市,诸如大庆油田与大庆市、胜利油田与东营市、大同矿务局与大同市等。白银市的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其地名即因明代在此开采金银而得,白银厂矿田的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勘探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的。建国初期的白银尚属蛮荒地带,人烟稀少。1954年白银公司的成立揭开了白银厂矿田的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序幕,国家从全国各地调入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巨额资金并把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建设列入“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迅速建起了一个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1958年白银建市,此后行政区划几经变迁。1985年白银正式成为地級市,管辖范围三县两区,其发展经济的重心仍然在白银区的有色金属和平川区的煤炭资源的开发。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在其50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贡献相当于再建两个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在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兴盛的1985—1994年期间,以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为代表的采掘、原材料工业产值在白银市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76.28%提高到81.39%。白银市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其形成、发展与白银有色金属开发性企业的出现密切相关。,基于白银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白银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影响很大。
白银市的比较优势在于依赖矿产资源的开采挖掘形成产业直至形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道路。经过30多年的开发到80年代中期,白银厂矿田的有色金属资源已经接近枯竭,陷入了后续资源严重不足的危机中,相对的矿产资源优势逐渐丧失。其主要矛盾冲突表现为:在矿产资源有限性和人类社会需求无限制采挖形成的资源短缺给白银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矛盾;企业生产加工处理能力的扩张与资源短缺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开工不足所产生的矛盾;有色金属市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所引起的价格下降、加之企业受外部影响而产生的成本推进与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所产生的矛盾;如此等等。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促使经济学家必须做出最佳选择。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方面,美国的休斯敦和前苏联的巴库,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2001年12月,国务院将辽宁省阜新市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试点结果表明:过去以煤而兴、矿竭城衰的阜新转型为新型的现代农业。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白银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探索矿产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发展特色经济的新途径,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振兴。
在比较优势具有相对性的前提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同样是相对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而言,受到经济、社会、自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且不断发展变化。同时,由于经济结构是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综合有机体,与世界各国比较我国已确实不是资源大国,十几年里粗放经营式的发展已给原来不多的资源带来巨大的消耗并对自然环境带来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矿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矿石采掘量和主要矿产品总量均居世界第三位,为我国提供了93%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料,75%的农业生产资料与矿产资源有关。但是,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低于发达国家10多个百分点;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耗能为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资源浪费的另一面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这种挥霍现有资源、破坏环境、过度开发土地和地下资源所带来的增长称之谓没有前途的经济增长。
因此,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富有特色的白银经济,首先必须考虑能够比较充分的发挥地缘优势和有利条件并能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这是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利益)的题中应有之意;其次必须考虑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各种经济因素的平衡协调发展以保证经济运行良性循环;第三是能够促进科技进步、节约劳动时间、取得最大的社会有用效果,进而实现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目的;第四是能够促使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科技、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白银工矿企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白银工矿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一)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矿产资源相对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白银具有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建立起来的雄厚工业基础,具有发展现代工业的原材料、能源、化工、机械、建材和轻纺工业体系。从地缘角度看,根据甘肃省计委及地矿局的有关资料,目前全省可供开发的优势矿产及其主要产地大多已被利用,产量急剧下降,到2010年在地勘投入保证并完成相应地勘规划的前提下能够保证经济发展需要的有26种,稀土矿、磷矿、钾盐矿、滑石矿将严重短缺不能保证。目前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依然没有摆脱陷入资源枯竭的严重危机,自供矿占所需量的1/3左右,而大量所需只能通过外购满足其生产能力需要。因此在露天开采闭坑后,只能凭借深部井巷、小铁山矿井和西成厂坝铅锌矿的开采,满足其部分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有色金属资源的采、选、冶基础上,还可进行深加工。利用现有煤炭资源,可以进行热力资源开发和火力发电;利用水力资源优势,黄河流径白银214公里,既可舟楫灌溉,又可建立梯级水电站解决能源问题。伴随白银的有色金属、煤炭资源、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商业和服务业,还可以发展蔬菜种植业,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替代产业。
(二)树立全新的资源观念,大力开发新的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借助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好形势,通过市场渠道引进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推动白银经济发展的又一条途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或知识)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其他生产要素所无法比拟的,引进智力资源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通过市场外购矿可以满足一时生产急需的话,那么智力投资所带来的效应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种人才的引进与输出以及矿产资源的流通,同时都具有双向性流动的特质。首先是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白银市拥有45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加快白银经济发展的智力保障。其次是在通过与加拿大明科公司的合作勘探,搞清楚白银厂矿田的矿产资源存量,寄希望于新的矿产资源的开发。第三是可能通过现有丰富的石灰石的开发进行深加工,生产出新产品,防止资源的浪费。第四是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可通过发展知识经济形成新的产业群。
(三)实施产业转型和科教兴市战略,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发展接续产业实现产业的深化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白银以矿立市,建设初期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链,固然可以享受专业化由此而带来的好处;随着矿产资源枯竭而带来的生产萎缩,由此就需要既挖掘潜力又要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专业化生产经营和多元化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育新的替代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的深化和升级。经济转型,对于白银市这样一个以矿业为经济命脉和立市之基的资源型城市而言,无疑是一个根本性的大转变,需要通过创新思维,实现产业延伸和产业扩展。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是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设立的第二家高技术产业园区,也是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园区,自2001年10月签约至今签约项目将近30项,投资总额将近20亿元,已有10多户企业陆续入园建设。白银西区开发,是黄河上游多民族开发区甘肃段五个经济试验小区之一,是甘肃最早成立的省级开发区,2002年落实建设项目22个,总投资16.7亿元。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之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四)通过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深化资源型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振兴发展。目前白银的工矿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全国其他资源型企业遇到的问题相类似,由于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一批矿山经过长期开采,资源逐渐萎缩和枯竭,由此而造成企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且有的长期停产亏损严重、职工生活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充分肯定了煤炭、有色金属和核工业矿山在建国50年多来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充分估计企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党和国家政府决定对有色金属行业一批资源枯竭矿山实施关闭破产,这是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实现扭亏脱困目标的重大举措,关系社会稳定的大局,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色金属企业的矿山关闭破产,既提供了企业转型转制的机遇,又面临着激烈地市场竞争的挑战。因此,只能借助于改革,将原来的“拨改贷”形成的债务负担变“贷改投”,重组企业的资产结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共同关心企业的发展,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既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又带来了企业的发展振兴。
(五)依法管理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加强环境保护,以保证白银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全部城市中的390多个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目前正处于衰落期。1997年7月间甘肃省陇南地区厂坝铅锌矿由于群采乱挖,给国家造成上百万元的巨大损失。还有资源的粗放经营所带来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迫切需要依法治矿、依法管理国有资源,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国有资源的利用效果,形成富有白银特色的经济模式,造福一方,为国家多做贡献。
(六)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白银区域经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兰州—白银经济区是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所列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点开发区域,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又是甘肃省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点之所在。白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其战略是可持续发展;其途径是实行对外开放,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的延伸和扩展;其关键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结合白银实际所进行的创新思维,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最终实现白银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作者系甘肃省白银有色金属职工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1、经济科学出版社: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J].第1卷第558页。
2、高子发、黄杰:从衰微走向复兴.甘肃经济报.2002-3-26第1-2版。
3、李世华、高南扣: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9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