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拷问温家宝:大国要崛起,文教先创新


  钱老走了:“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我们这个民族又失去了一个大师级人物;又失去了一个能为帝王师的学界泰斗;又失去了一个有独立价值观的哲人。

  钱老临终前曾对前来探视的温家宝总理提过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为什么不能产生我这样的人呢?

  这并非钱老在自己夸自己,自视多高,他一向是谦虚的。他当然不会去与温家宝讨论关于一年放出十万亿贷款是否应该的经济问题,但他是在拷问温家宝同志,你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对国家教育,文化方面,做了哪些事,做了哪些改革,你不可能永远当这个总理,那么你在任内,力所能及之时,为中华民族,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哪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枪打出头的麻雀,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都是中国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言。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一向是不允许创新,一向都是要按规矩来套人,来考察人,不允许个性,不鼓励特立独行的价值观,一切以官本位为中心,就算现在社会开明了开放了,仍然如此,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人民以当官为荣耀,官员以愚民为要决,学者专家争先恐后找门路成为利益集团的“包二奶”;任何一个政策,听不得反对的声音与建设性意见,就连网络上有点风吹草动都要和谐掉,一旦发生社会群体性事件,就会被贬低为暴民或者说得文雅点就是“不明真相的群众”。任何一个政策出台,不管合理与否,都会有一帮吹鼓手先吹吹捧捧再说,明明是红肿之处,都要说成是艳若桃花,我们却很少听到哪位领导或政府部门承认错误,赔偿损失,偶尔有了一件两件的,那是实在掩不过去了做做样子糊弄老百姓的。

          一句话,中国人是没有多少自己的意见的,整个社会都流行一种浮躁、虚伪、粉饰的毛病。社会现象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化特点,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这种文化落实到家庭教育上就是,现在的小孩子都被父母要求只能做乖孩子,不能玩泥巴,不能调皮不听话,还要从小开始进行音乐,体育,画画,英语等十项全能的训练,就象吃十全大补丸一样-------那对孩子有用吗?我们的下一代,下几代都要失去个性,成为软骨的一代。

  自秦、汉以降,我们的民族的慢慢从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变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独立的思想、价值观逐渐被扼杀、被放逐,中华民族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清末官场里有一组《一剪梅》小令就突出代表了中国这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事创新的民族与社会心态: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

  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

  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

  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逢。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

  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国崛起,首先要有精神文化作为推动力,要全力除去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让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并存于中华文化中,一个优秀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创新的,有建设性的,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也一定是不失其本体,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中华民族,要让事实证明,我们的民族依然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代代的仁人志士、一代代的民族脊梁,像钱老那样,一次次给我们前行的勇气,一次次让悲观者前行,让浩然正气再次充盈于你我的胸襟,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让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