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国进民退”的大变革


  今中证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中证证券研究中心徐建军发表的关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后的市场影响《两项创新难消市场风格转换分歧》文章,文章分析全面,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值得细读的好文章。

  两项创新难消市场风格转换分歧(来源于中证报)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两项创新难消市场风格转换分歧新的推出,在理论上有望推动估值水平较低的一线蓝筹股走强,但鉴于当前各路资金分歧加大,且市场参与方对这两项创新举措已有充分预期,因此,市场在短期反应后,可能会延续震荡格局,期待中的大小风格转换可能并不明显。这两项业务推出后,市场博弈将变得更加白热化和专业化,中小投资者何去何从值得思量。

  未可轻言市场风格转换

  在两项创新推出后,权重蓝筹股的配置价值和良好的流动性将成为大资金博弈的主平台。但是,当下资金的观点分歧使得“抢筹”行情未必会延续很久,对蓝筹股涨幅的期待也需慎重。

  预计融资融券试点后,目前试点券商大量以货币资金和低收益证券资产形式存在的部分资金将通过向客户融资的方式转入股票市场,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这两部分资金潜力可观。无论从交易的难易程度还是获取杠杆上,融资业务较融券业务更具优势,在推出初期,投资者的天平预计更偏向“融资”。根据国外经验,指数成分股在股指期货推出后会产生相对溢价。这两项业务理论上有望推动权重股走强。但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隐含着回归价值的内在机理。同时,部分高风险偏好资金有可能从A股市场转移到股指期货市场,令市场资金面承压。

  在对市场短期走势的影响正负相抵后,更应该根据目前时点上权重蓝筹股本身估值高低来判定这两项创新对股价的影响,这正是市场出现较大分歧的关键点。

  截至1月8日,沪深300滚动市盈率为23.41倍,略高于2005年以来该指标的中间水平。一方面,有观点认为沪深300估值合理,尤其是银行股等与剔除银行、石化后其他股票平均40余倍的市盈率比较具有吸引力。在两项创新业务的推动下,沪深300成分股,尤其是前50位的权重蓝筹股将一改去年下半年以来走势弱于小盘股的景象,风格出现转换。另外,业绩快报透露出的四季度银行息差超预期迹象,以及融资数额低于预期也可能推动银行板块整体走强。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银行股的低估值主要源于再融资等事件的影响,“存在即合理”,以银行股为代表的大盘股估值并不低。同时,在良好的盈利预期已被充分消化甚至透支的情况下,政策的逐步退出或者正常化将使市场资金面偏紧,加上快速的扩容预期,一季度市场震荡将加剧。这部分意见认为,应该利用股指期货将推出等消息逢高减仓,而在大市值股票中也仅看好钢铁、有色等少数上游品种。去年最后一周两项政策将出台的消息流传以来,大盘股曾经走出一波涨势,但年后随之出现的跌幅几乎吞噬了一半的年底涨幅,并没有出现明显超越整体A股的投资收益,可见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在市场分歧加剧的形势下,一季度的“抢筹”行情似乎可能在较为平稳中进行,大盘股更可能出现“涨涨、跌跌、停停”的震荡格局,不应对大盘股走势盲目乐观。

  中小投资者何去何从费思量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后,拥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资金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将受益良多,数量化投资和套利交易将大行其道,市场博弈将愈发激烈,中小投资者的盈利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同时,如果中小投资者从事创新业务交易,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一些传统的炒股信条也将受到挑战。

  一是市场涨跌风险较大。投资者一旦看错方向,在杠杆交易下亏损比原先大得多。一些市场规则也需中小投资者准确把握,例如“报升规则”使得融券后市场必须先涨后跌投资者才能盈利,而中小投资者并没有拉升股价的能力,所以极有可能没有机会卖出所融股票,即使看对了方向但也仍面临亏损。

  二是保证金追加风险。类似于期货的“逐日盯市”和保证金持续支付,使得市场在大幅震荡下容易出现“逼仓”现象。融资融券交易将使得投资者的行为必须更加短期化,对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要求也更高。例如,下跌时“死了也不卖”这种所谓的“长期投资”口号已经不适用,因为还没“死”时券商会已经替你把股票卖了,投资者已经失去长期持有待反弹的机会。

  三是两项创新放大了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优势。由于融资融券的高杠杆和双向投资机制,具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除了能放大原先提前获知利好进行盈利的能力外,也可以利用提前获知利空获取高额收益,并且助涨杀跌,使得缺乏信息的交易对手面临更大的损失。

  为了应对新形势,部分中小投资者可能转向寻求机构投资者的帮助,例如选择购买基金等;如果继续独立投资,除加强学习融资融券知识外,应该注重摸索新形势下的市场涨跌规律
。(重要的是这些机构投资者,他们的投资行为是否应该进一步法律化、制度化?试问,中国股市多年来的暴涨暴跌风险小过吗?如果政府不从法律和政策上对哪些依然“旱涝保收”的机构投资者进行约束,虽然他们的资金量大,但那是普通老百姓的钱,这些外表大牌、内心草根的“价值投资者”能够真的让市场的发展趋于平稳吗?话语权向大资金集中,中小投资的操作难度进一步加大,机构投资者依靠股指期货来避险,中小投资者的风险谁来化解?如何实现政府提出的让更多公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看看这几年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依然脱离不了散户的投资行为----追涨杀跌,一次次将股指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有这样的机构投资者不知道股指期货推出后,他们的投资行为会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风险?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强者恒强,弱者更弱,强弱之间的差距就越拉越大,就像我国现在的贫富差距一样。)

  例如,在牛市中“买入并捂着”的投资理念应当改变,中小投资者需要对股票的合理价值有所判断并及时卖出,否则股价在大涨后又会回到起点。“傻子”也能挣钱的时代随着两项创新的推出已经成为往事。

  大盘券商股是最大赢家

  由于同时受益于业务扩张和在投资标的中战略地位的提升,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大券商股最有可能从这两项创新措施中受益。

  与2007年时证券板块远远跑赢大盘相比,2009年证券板块跑输沪深300。究其原因,在之前的盈利模式下,证券业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要取得大幅业绩增长已不可能。而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彻底改变券商“靠天吃饭”,成长空间有限的“强周期、弱增长”局面,有望带来行业性的重估机会。

  同时,行业“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实力雄厚的大券商在试点中有望获取超过平均水平的利益增量。一是因为这些券商能最先获得融资融券试点资格,并吸引大量优秀经纪客户,而经纪业务的优势地位也有助于股指期货业务的开展。二是原先大量不得不配置于低收益债券的资金将转为高收益的客户融资,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券商将从“规模劣势”转为“规模优势”。

  在以流通市值为排名依据的沪深300成分股中,目前获得试点资格呼声最高的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分别以2.54%和1.39%的权重排名第5和第13名,具有重要的战略配置意义。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个警示语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明我们的风险教育己经如此深入人心。良好的心态是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必要条件,没有好的心态,往往大部分交易都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人性弱点的影响,“买者风险自负”,从风险自负的主体来讲,能否认识到危险的存在,有没有认识和识别风险的能力关键是在投资者,而不是设定门槛把普通投资者拒之门外。证券市场与经济实体的“国进民退”的步伐不降反升,而且“国”字上还不加以约束,这种不公平的制度设计,会加大中国证券市场暴涨暴跌的机率,使得本就脆弱的A股市场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