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温和改良取代改革提法的意义——对胡改良理论的理解
学者 孟猛
首先声明,本人无意诋毁改革,更无意否认改革开发三十年以来的伟大成绩,那也是胡改良(胡星斗)的理论所支持的,本文的意义是揭示改革进入平稳期后改良理论的现实价值。
为什么现阶段要提出温和改良,而不要改革呢?因为在中国的文化环境内,改革通常意味着体制的变动、方向的变化,涉及的范围广,动作大,政治责任强。而改良意味着制度的修补、技术性的完善、方向的确定,就是以处理好社会事务为目的,涉及的范围窄,有针对性,政治责任不强,通常是工作的责任。这就说明,改革给人的政治气息太浓,而该良更能让人关注社会事务本身。
目前社会问题繁多,我认为在官员和老百姓方面有如下原因:
官员方面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由于政治意识过多,考虑的往往是政治因素,反而不敢甚至忽略了从技术层面去履行自己的职责,特别是面临技术性完善时,怕涉及到政治方向问题,不敢有所作为。如2009年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因为这种政治思维就说出了这样的话——“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百姓说话?”。当然不能否认部分官员的特权意识和既得利益意识,拒绝改革,但仍然有大部分官员都秉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只是囿于政治框架而无法发挥才干。
目前中国改革缓慢的原因是,由于老百姓认为政治离自己太远,不愿意操心,没有积极性,没有认识到制度的技术性修补对于日常生活改善的重要性,导致不愿意参与到具体制度的完善和成熟中来,这样,社会的发展就因为缺乏最重要的力量的介入而显得乏力。而不像国外那样公民都密切关注自己身边的小事,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发展。
任何一个中央执政党或地方政府,其根本任务就是把社会事务处理好。而社会事务往往都是就事论事,没有太多的方向性和政治性。社会事务处理好了,不但不会消弱执政的地位,反而会加强执政地位。官员们完全可以在法律框架内发挥自己的智慧,老百姓也可以为自己身边的事建言献策,这与执政地位正相关。
激进的改革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是可以的,如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为了找到突破口,赢得更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可以进行激进的改革,提倡效率高于一切,甚至不惜违反法律。但当社会发展进入社会事务完善时期,要注重的却是制度细节的技术性完善,以求积累经验,提高意识,稳定合理、成熟的处理社会事务的方法。而激进的改革往往是方向的变来变去,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东西,无暇顾及微观层面的完善和积累,如果再因此破坏法律制度和公民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法律意识,那更是乱世的表现。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的繁荣,往往是微观层面的大量积累和创新带来的。